萧峰我爱你吧 关注:1贴子:16
  • 0回复贴,共1

标题:[讲武堂文堂]读佛、读人、读侠论萧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标题:[讲武堂文堂]读佛、读人、读侠论萧峰 发表:2003-8-16 84300  

--------------------------------------------------------------------------------
读佛、读人、读侠论萧峰

释佛是《天龙八部》的主旨,而其主要的具像就是萧峰。佛法与侠道相通,业障与孽缘相随。萧峰身处佛法与业障之中,完成了他苦乐悲喜的一番轮回。于是,不论是从审美的警醒,还是世俗的感触,萧峰是永远兀立的人物,一个英雄,一个大侠!

萧峰的作为可以说是英雄到极致,侠义到极致。可是,他最终只能用“死”这一化解俗世的肉身,而给后人留下慨叹连连。佛说:在劫难逃。人说:英雄侠义。一个是无奈的命运,一个主体的努力。主体努力达到极致而不能改变客体的运行,于是,让生命完结在辉煌的之中,使英雄侠义行为放射出最后的灿烂,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侠”!完美的大侠。

萧峰的“劫”和“侠”是与生俱来的。生为契丹人,却成了汉人的大英雄,他身上契丹人的血统和汉人的教化,形成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内在的矛盾,他以自身的侠义英雄的性情是解决了。但是,外在的矛盾,他却扭转不了矛盾的发展方向。此时,展现的是命运的残酷,“在劫难逃”。作为一个个体,他生来是无知的,无罪的,但他的“无知”(“无知”是佛家语,俗语应该是“不知”)并不能消除罪孽和业障。

原罪产生了,这和基督教的原罪也相差无几。他背负的罪孽和业障是众人的,是社会的,是历史的。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说的(萨特)“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这种西方的哲学解释是成功而确切的。而在东方不同的是,在地狱的炼火中,尽展人的光彩,也就是英雄和侠士的光彩!
于是,萧峰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或者英雄侠客典型是极其成功的。他的哲学意义,美学意义,和人的价值体现的十分充分。

萧峰是以天下第一大帮的帮主的显赫身份露面的,早已品尝到了世间的无上荣誉,但忽然间现出了契丹的原身,天下英雄共逐之,中原汉人共讨之,这是时代(金庸造出来的时代)投射下的左右人物命运的阴云和命定的绞索。而这时不甘于命运摆布的萧峰,显露出的英雄气概,是震撼人心的。聚贤庄大战,是是英雄的壮烈和唳气的迸发,是作为一个英雄的“人”和侠义的“侠”痛快淋漓的一战,以一人只力而对天下群雄,一人之勇而斗武林群毫,血肉横飞的场面,鬼哭狼嚎的声音,以对阿朱(象征美好)的至情至爱,而导致众生(象征丑恶)的伤亡。此时,读书人掩卷沉思,是“天下皆醉我独醒”,是“群盲烘烘,伊人高标”?
但这还只是开始,聚贤庄的杀生是劫上加劫。其后得知父仇未雪,误杀阿朱,塞上牧羊,携妻同乐的最后一丝美好憧憬也破灭了。把一个人的承受力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天下纷扰,他还要再入江湖,重蹈世事,忍受仇、爱、恨的洗涤和煎熬,最终完成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历程,达到大侠的真正境界:爱,则爱个挚诚专一;恨,则恨个惊天动地;负天下最大的诽怨,担黎民众生的安危;分至情至性朋友的忧患!

确实可为之一赞,快哉,萧峰;雄哉,萧峰!“天下一人”之称,非萧峰而何人敢当!此时,就是他的两个引为知己,最通心意的朋友段誉和虚竹也成为陪衬的角色。虽然他们的侠义心肠是同样的,但他们没有经历萧峰这样一番炼狱的烧炼。

那么,当萧峰目睹父亲抛弃杀妻夺子之仇,瞬间顿悟,遁入空门,他却淡然处之,“沉迷不悟”,仍然闯荡江湖,是否违背了我佛的义理?是的。但是,这正是人的精神,侠的意识的表现。在这里无论是沉思的佛,微笑的佛,还是“大度能笑”的佛,在活跃的人的生命和侠义的飞扬中,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侠义精神常在,就是死,萧峰也不是皈依佛门,他要为天下百姓而死!
德艺双馨的萧峰,在种种的世事炼火中,最终展示了别人所没有的辉煌!
沉缘已尽,万劫不复,但他对西方的极乐也不屑于一顾,自己按自己的理念画上人生的句号。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危崖峭立,那一个笑意盎然的萧峰从此留在众人心中!
 



1楼2006-05-27 16: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