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40贴子:586,783

关于河南豫剧院河南三团的乐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观96年河南地方戏曲卡拉ok朝阳沟唱段和近年来录制舞台版朝阳沟,总有不尽全美的感觉。小提琴的弦音压住了板胡的主弦音,难听,一些洋乐器的不合理运用使得朝阳沟的魅力跑了一大半,欣赏豫剧音乐板胡大提琴笛子为先,大戏大舞台并不适合电子琴。这些年来提起三团的乐队许多人说‘乐器不少,听着不咋着,不美’。曾听过二团的程婴救孤,一团的复排三哭殿、桃花庵,听过新乡豫剧团的程婴救孤,人家的乐队伴奏声音太好听了,许多爱戏之人都有这样的反映。
    一个大戏的成功,离不开成功的音乐设计和音乐伴奏,三团乐队音乐最早运用西洋乐器,比如红色娘子军,那时的洋乐器运用合理{录音时乐器与话筒摆放位置合理},使得三团的戏格外好听。有些剧团的剧演笙的声音突出,非常难听,合理的乐器声音是乐队伴奏成功的关键所在。听过多个版本的朝阳沟,原来大舞台上的乐器是正宗,演好朝阳沟,演好豫剧,应该首先用好原来大舞台上的乐器。
    当然了专门搞个朝阳沟音乐会,是朝阳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可以用管乐队,但也得有乐器各自最恰当的摆放位置。希望三团乐队有最佳的伴奏声音。


1楼2011-03-15 13:47回复
        不合理的乐器使用{包括不合理的乐器录音摆放位置}与不合理音响调音模式,使得三团的一些资料性作品魅力大减。 1.前些年出版的磁带卡拉ok伴奏带[朝阳沟抬花轿等戏段子},二胡声音突出,出现了美中不足的情况。 2.前些年录制并出版的舞台戏朝阳沟,由于不合理乐器使用与不合理的调音模式使用,使得该戏音响差音效不好,影响了作品的生命力,影响了欣赏兴趣。
        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洋乐器的运用,应该有梨园春赴南美的演奏水平,既使用了洋乐器,又奏出了高水平。没有高水平洋乐器使用,是看大吃虚。有震撼力,有吸引力,自己满意,观众满意,应该有观众最能接受的音效。


    2楼2011-03-16 12:51
    回复
      2025-09-04 04:17: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于三团的戏:想念当年的三团,想念当年三团的戏,想念当年三团的用人标准。不合理的演员使用,使得三团的一些戏活力大减。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演员队伍老化,老面孔,主角演员更新慢。形象性差,观赏性差,不能适应时代新要求,过去三团热的戏迷们,对如今三团的戏不那么热了。现代戏区别于传统戏,一些戏的演员使用与舞台设置以及戏词改革,不能更形象、更比真、更准确的映示戏剧里的生活真实,不能更准确的展示过去记录生活。对于一些河南形象剧目的出演,一次次的出演,没能演出人们所需的水平。点点滴滴,越来越多的戏迷对三团失去信心。
          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再是过去的水平了。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求进,戏剧也应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3楼2011-03-17 08:33
      回复
        看过三团的《马蜂庄的姑爷》的现场。我估计调音师的耳朵八成是高音失聪。声音高得让人耳朵直疼。不得已坐在2000座的剧场的最后一排,但仍然受不了尖锐的高音。


        4楼2011-03-17 10:35
        回复
          答4楼,他那很可能是中高音成分多了一点,就是1kHZ和3.3kHZ音频,


          5楼2011-03-17 11:49
          回复
                题外内容也是题内内容,都是三团的事。追求完美无缺,想得到三团一幕好戏难,形象剧目活力差,声腔质量差,多幕戏,二十岁的戏剧人物用四十多岁的演员演,四十岁的戏剧人物用五六十岁的演员演,为什么不启用年轻演员,戏剧接力人哪里去了。有的演员眼看就要退休了,以老充嫩,扮演年轻角色,非要给大家再留一部带遗憾的戏剧作品。一次次出演总有那么一些问题,有些剧演演员使用指标达到了,舞台设置与道具使用指标达不到;有些剧演舞台设置与道具使用指标达到了,演员使用指标又低了,整个剧目综合指标总在低标准范围内徘徊。
                在三团大戏之中,其中的一次剧演,演员胸前的话筒之大,演员形象不堪入目。在三团的大戏之中,一个屏扇,多年的几次作品性剧演整不出个样来,不了解过去,制作思路在哪里,为什么不去有关影视资料上查找,为什不能问问当年过来的人。唱功之差,念功之差{一些念白词,稀里糊涂,一带而过,缺少认真},一些与时代不同步的戏词降低了戏剧内容的真实性,降低了戏剧可赏性。
                幕布不能为大戏所用,场次清晰度差。幕布不能为剧情所用,大戏之中的一次剧演,观看屋内的戏剧活动的同时,能看到家外山景,于理不符。
                一些大戏苍凑出版,综合指标之差,降低自己形象,坑害消费者。为什么搞戏的人不能为戏剧的质量想一想,为什么搞戏的人不能为观众想一想。
                观赏现代戏,求的是真实贴近生活,促变,促进步,希望有关人员对三团的戏重新审视。


            6楼2011-03-17 13:14
            回复
                  就舞台上所用的屏扇而言,还不如过去村里的宣传队制作水平,方正朴素,白土泥颜色符合农家墙壁颜色。


              7楼2011-03-18 08:55
              回复
                省豫剧三团的乐队应该是豫剧界可以拿出手的最强的团体。说实在的,喜欢三团,目前来说,也许主要就是喜欢这支乐队。中西结合的乐队,听着还是很入耳的。交响性做得再好些,就如《红色娘子军》那样。特色乐器不被淹掉,只有做好交响性。该突出突出,该混响混响。变化多些,当然需要与角色的感情配合。


                8楼2011-03-18 09:19
                回复
                  2025-09-04 04:11: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8楼参与讨论。
                     
                      年轻的戏班子在乡下,在乡下的大戏台上多次见到年轻的戏班子,活力激情,大戏台是年轻人的天下{也有中年演员参与,有恰当的各自角色},开口唱念,普通音加河南话,个个都是好腔,低戏价看得高水平戏。
                      年轻的司鼓小师傅,主领乐队,新打法的运用,手快板紧,因剧情而变,有快有慢,运用自如。清脆的鼓板声音与小音响师现代音响声音,至始至终服务于大戏台。鼓板小师傅撑起了大戏台的一片天,有人说年轻的小师傅是专业学校出来的,有人说小师傅是受过高人指点。看唱听奏,轮番听看,有人从台下跑到台上,台上跑到台下,多次往返,乡下的观众享受着河南戏曲之美。
                      然多少人向往的三团大戏之中,这种年轻人天下的火热场面很少见到。年轻戏台人,年轻的乐器师,鼓板新打法运作,三团的大戏之中很难得到。年轻人在哪里,多少人在盼,但愿这一天早早来到。


                  9楼2011-03-18 12:51
                  回复
                    回复:8楼
                    顶了。我也是喜欢这样的乐队。梨园春乐队比三团的差一点,但也算是比较好的了,都在乐器配置上大胆创新,弱化了老弦老板,听起来更优美动听了。


                    10楼2011-03-18 15:35
                    回复
                          出台一幕成功的戏,是有各项指标都达到,才能完成。王红丽资料戏曲黄河版春秋配,是出之于彩色年代的一幕高水平舞台戏。优美的序曲把我们带入整部大戏的赏视,审视整部大戏,每一句唱腔与伴奏,每一句念白,每一位演员的使用,每一位演员的演技,整部大戏完美无缺。高标准的演员使用,高水平的音响,高水平的音乐设计与乐队伴奏,以及规范的舞台设置,使得该戏为精品之作。
                          讨论,为了舞台形象与影像质量,选择演员姿色很重要,无论男女演员都应从姿色上去考虑,演员的姿色应符合自己所演的角色。另一方面要考虑每个演员的声腔,声腔声效应符合演员自己所演的戏曲人物,大龄演员饰演年轻的戏曲人物,容易出现唱腔无嫩感,容易出现拖腔体力不支的现象。
                          比对,至彩色年代以来,就三团大戏的综合指标而言,很难找到相当于黄河版王红丽春秋配水平的大戏。说你如何如何,能把好东西真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瞧瞧,才能说服大家。看三团大戏,哪一幕戏是观众既喜欢水平又高的作品,哪一部作品生命力强,综合指标之低,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问问你该不该反思。


                      11楼2011-03-19 12:39
                      回复
                            继续讨论
                            人才使用:三团身居高位,所演剧目多半为河南戏的形象剧目,对于三团的戏人们是以高标准相求。及时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这些年来,人才使用三团未能步入正常轨道。由于接力人工作滞后,导致一些大戏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现时人们对戏剧文化的需求。许多戏主角演员被一个演员占演[资料性作品]十年之多,年龄过时,唱腔老化,不能及时调整。该上的不能上,该下的不能下,这样的怪现象总在三团出现,为什么年轻演员不能进入自己该演的角色,为什么年轻演员不能参与作品戏主角饰演,是不是‘资格’戏、戏霸戏在作祟。炫耀自己,无集体荣誉的戏凤,永远出不了高水平的作品,公正合理使用演员是大戏成功的根本所在。高质量戏剧文化需求的形势告诉我们,不能再在‘资格’戏的圈圈里转了。


                        12楼2011-03-20 08:22
                        回复
                          LZ分析的很到位


                          13楼2011-03-20 08:34
                          回复
                                大戏择演:一唯心思找新戏,找来的新戏大家不喜欢,大众需要的戏你不演,大众不需要的戏你偏偏去演,出台大戏不是围着观众转。有些新戏实际上就是专门为某个演员量身打造的品牌戏,不是剧团团体利益之戏,不是观众群体利益之戏。荧屏上我们看到翻新的京戏红色娘子军,质量非常高,豫味红色娘子军适合我们河南人欣赏,可怎么她就是出不来,有教育意义,有欣赏价值,为什么不去演。提高质量,豫剧刘胡兰,有人要求再复演,有人要求配像,这些意见你们视而不见,问问你们,红色经典戏到底还要不要了。


                            14楼2011-03-20 12:56
                            收起回复
                              2025-09-04 04:05: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力人制度:就目前三团的接力人制度,用简单的话说就是‘等年轻人长老,再去利用’。时光不能倒流,增加大戏的活力性与形象性,应该充分利用年轻演员年轻的魅力优势,捕捉年轻人的好时光。
                                  大戏指标:所为大戏指标是指,舞台设置的规范性,舞台道具使用的合理性,演员使用的合理性,演员演技及唱念,演员普通话水平与地方话运用,音乐设计,乐器配置的合理性与伴奏水平,音响水平,录音质量与制作,其他,灯光,服装,化妆等,每一项指标的水平都直接影响整个大戏的质量。
                                  三团多少观众的希望,为什么有人指责你,看看你演过的戏,那都什么水平,有些戏观众很需要,几次复演未能达到观众满意。观众需要的戏你演不好,一次一次让观众失望,身在文化强省看好戏难,你的贡献是什么,能对得起你省团的大名吗。


                              15楼2011-03-21 0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