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这一系列提法都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把“的”唱成“得”,无所谓上口不上口,因为京戏里所谓“上口字”并没有“的”字在内。
其次,言派也好,谭派或余派也好,这一句都唱“喜得是”。
既非把“的”唱成普通话的语音,更非首创于言兴朋(亦非首创于言菊朋),谈不上什么“破此常规”“别具匠心”。
何况,“绑子上殿”(即《上天台》)的大段唱词中并不止一个“的”字,如“因此上发湖北灭他的情性”“孤是有道的明君”等句,菊朋也好,少朋、兴朋也好,其中的“的”字仍唱“di”而不唱“de”。可见这样捧言兴朋是并不符合实际的。
至于李少春当年主张不唱上口字,自然也是一种探索。如果说这是少春自我作古,则殊不尽然,《卖马》这段三眼是谭鑫培唱红的,而谭在这一唱段中本来就有不上口的字,如“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的“知”就唱“之”而不唱“机”。
京戏的唱法与普通话语音的距离,除上口字外还有声调上的差异。而事实上,完全用普通话的声调来唱京戏是根本不可能的。
除非今后一切京戏唱腔都改成京韵大鼓或梅花调。
《吴小如戏曲文集》
首先,把“的”唱成“得”,无所谓上口不上口,因为京戏里所谓“上口字”并没有“的”字在内。
其次,言派也好,谭派或余派也好,这一句都唱“喜得是”。
既非把“的”唱成普通话的语音,更非首创于言兴朋(亦非首创于言菊朋),谈不上什么“破此常规”“别具匠心”。
何况,“绑子上殿”(即《上天台》)的大段唱词中并不止一个“的”字,如“因此上发湖北灭他的情性”“孤是有道的明君”等句,菊朋也好,少朋、兴朋也好,其中的“的”字仍唱“di”而不唱“de”。可见这样捧言兴朋是并不符合实际的。
至于李少春当年主张不唱上口字,自然也是一种探索。如果说这是少春自我作古,则殊不尽然,《卖马》这段三眼是谭鑫培唱红的,而谭在这一唱段中本来就有不上口的字,如“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的“知”就唱“之”而不唱“机”。
京戏的唱法与普通话语音的距离,除上口字外还有声调上的差异。而事实上,完全用普通话的声调来唱京戏是根本不可能的。
除非今后一切京戏唱腔都改成京韵大鼓或梅花调。
《吴小如戏曲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