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吧 关注:548,253贴子:2,873,498

回复:故宫藏品·玉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玉双虎首璜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凌家滩墓葬: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南一高岗台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地。1985年在此发现玉、石器,1987年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出土了多件陶、石、玉器。文化层分上下两层,热释光测定,下文化层陶片TK221,M4106,时间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 
璜:璜是弧形的玉器,《说文》释璜“半璧也”。在古代,璜是杂佩之一种,可佩带,某些玉璜还是礼器。


17楼2006-05-25 07:36
回复
    玉镂雕龙形佩 
    玉镂雕龙形佩,战国,长21.4cm,宽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墓为战国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国都城寿春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此种龙凤佩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张,图纹精美,线条卷曲相连,龙凤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此器体大且完好精美,实属罕见,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18楼2006-05-25 07:37
    回复
      2025-08-23 08:05: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玦: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发现,主要用作佩玉。


      19楼2006-05-25 07:38
      回复
        玉人兽复合佩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20楼2006-05-25 07:39
        回复
          玉立人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鸡骨白: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3300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 
          马家浜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其为农业生活,石器磨制精致,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另有玉玦、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交互影响,其后续是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薛家岗文化: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南7.5km处,1979-1980年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遗物一千余件,内容丰富,并有墓藏、灰坑以及房基遗迹。其地层关系清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为四期:一、四期遗存实物资料很少;二、三期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器物特征较为典型,既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又有显著的地方特征,且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据此,其二、三期被称为薛家岗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3200-3000年间。 
           


          21楼2006-05-25 07:40
          回复
            • 219.142.243.*
            好贴!!


            22楼2006-05-25 17:19
            回复
              • 218.23.97.*
              真美


              23楼2006-05-25 21:33
              回复
                好漂亮啊


                24楼2006-05-27 13:58
                回复
                  2025-08-23 07:59: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选择我喜欢,呵呵!我喜欢看这些东西!


                  25楼2006-06-09 23:23
                  回复
                    好东西


                    26楼2006-06-20 11:17
                    回复
                      朝鲜刻花开光釉里红彩苹果文大瓶
                      http://www.ydyee.com


                      27楼2006-06-20 12:07
                      回复
                        • 222.75.73.*
                        全是精品太美


                        29楼2006-06-22 23:23
                        回复
                          • 222.211.96.*
                          ``


                          30楼2006-06-27 11:23
                          回复
                            • 60.220.33.*
                            kankan


                            31楼2006-07-13 15:05
                            回复
                              2025-08-23 07:53: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55.95.*
                              明代王叔远在果核上刻“大苏泛赤壁”,后人称奇不已。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前夕,抚宁人杨洪武历时半年刻制的核舟作品《南湖红船》刚刚面世,便引起人们深深的惊叹,认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超过前人。 

                               6月26日,记者慕名来到杨洪武供职的抚宁县广播电视局,亲眼看到了他刚刚刻成的这件名为《南湖红船》 

                               的核舟作品。该核舟以上好的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部分与会代表在画舫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情景。核舟长3.9厘米,宽1.4厘米,高1.3厘米,却按照85年前南湖画舫的形制,刻制了前中后三舱,宽敞的舱室、舱顶的瓦楞线、轩窗以及桅杆等一应俱全。 

                               整个《南湖红船》共刻舟两条,人物12位,小窗10扇,舱室4间,壶两把,杯皿两个。此外,核舟的底部还精刻了98字的“一大”党纲和7字题款。 

                               今年45岁的杨洪武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32楼2006-07-15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