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454,390贴子:27,851,374
  • 6回复贴,共1

自我越小的人,内耗越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过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的故事。
高中时山中伸弥一度迷上柔道,由于总是受伤,他因此不受同学待见。
可他不以为意,反倒立下从医的志向。
后来他成为骨科医生,因手术速度慢,又被同事嘲讽,甚至有了“世界最慢医生”的外号。
他知道后,竟谦卑地表示:我本来就是个笨人。
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任何外界的声音,都不往心里去。
这也让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中,最终成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心理学家皮尔斯说:那些经常感到焦虑和自我怀疑的人,通常都有一个膨胀的自我。
自我越大,人就越敏感,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陷入纠结恐惧当中。
唯有不再过度聚焦自己,才能接纳一切,活得更加轻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11-12 13:49回复
    1
    作家林淼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个虚幻的自我,它渴望认同,害怕被否定。
    自我一旦放大,内心对外界的反应就会更加剧烈,从而在无形的对抗中消耗大量精神能量。
    韩国作家金爱烂笔下有个叫徐美英的人。
    读书时,她怕人说她笨,上班后又怕人说她丑。
    思虑万千的她总是变着法儿地折腾自己,拼命读书、减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看重。
    每次做点什么事,她都下意识地偷瞄周围的反应。
    听见谁叹了气,嘀咕几句,她就开始紧张,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
    有次,一位朋友约她见面,她明明另有安排,但还是答应了。
    下一秒,她就开始思考,如何给人一个好印象。
    那天,她早早起床,就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礼物,反复琢磨。
    最终她把自己塞进一套特别紧的职业装,踩着10公分高跟鞋出门了。
    见面后,朋友只是抱怨了一句天热,美英就觉得自己穿错了衣服。
    在心里反复嘀咕:别人看我是不是觉得很夸张?我这个样子像不像个怪人?
    约会结束都过去好几天了,美英还在复盘那天的经过。
    慢慢地,她陷入漫无边际的自我怀疑,开始失眠、厌食,整个人暴瘦了一圈。
    作家徐萌说:人最大的消耗,是来自对自我的过度关注。
    事情稍微做得不够完美,便自责内疚;听别人随口几句批评质疑,便急躁不安。
    任何一点外界的负面反馈,都可能对他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各种情绪当中,他的能量也被消耗殆尽,内耗自然也不请自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11-12 13:50
    回复
      2025-11-13 00:18: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著名演员艾玛·沃特森曾在采访中坦言,早年她深受内耗的困扰:
      “每次看完媒体报道,我都要花好几天时间来消化那些评价。
      如果是负面新闻,我会整夜失眠,反复思考为什么人们不喜欢我。”
      这种对自我的强烈关注,导致她在20岁出头时,几乎精神崩溃。
      最终她不得不暂别演艺事业,回归校园寻找自我。
      在学校里,她不再关注外界对她的报道,每天就是上课、读书,调整心态。
      一段时间后,她感到如释重负,所有的阴霾一扫而空。
      后来谈到此事,她笑着说:“原来,解放自己的方式如此简单——不再把自己当回事。”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自我变小了,世界就变大了。
      当你不再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不再盯着自己,你的内耗自然就少了。
      作家毕淑敏年轻时,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每次发表文章后,她都会非常紧张地关注读者的反馈。
      如果有人批评她,她会整夜睡不着觉,反复想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
      甚至一度因为害怕被批评,而不敢再写文章。
      后来,她终于想通:
      “我写作是因为热爱,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我无法控制,也不必太在意。”
      当她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曾困扰她的焦虑、不安全都消失了,写作也变得轻松愉快。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时,才能真正发现自己。”
      小的自我不是自我贬低,而是打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当你的自我变小了,就不会把自身看得过于重要,反而能够更加超越地看待问题。
      遇到困难挫折,不会一味自责;面对他人评价,也不会过分在意。
      拥有一个很小的自我,你才能减少无谓的情绪对抗,把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11-12 13:51
      回复
        3
        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我”智慧,减少内耗呢?
        以下三个方法,希望能给你帮助。
        1. 与自我保持距离,培养“旁观者”视角。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距离”的概念: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跳出自己的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事情。
        比如,当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生气时,可以问自己: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我会怎么劝他?”
        这种简单的视角转换,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情绪化反应,更理性地处理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
        但比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
        不过度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
        保持一种客观、平和、中正的态度,才能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陷阱。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11-12 13:52
        回复
          2. 专注于事情本身,而非自我表现。
          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说:
          “我做设计时,从不考虑别人的评价。我只关心如何用建筑表达我的理念,如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空间。”
          正因为这种对事情本身的专注,让他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作品。
          现实中,很多人做事情时,却总想着“我能不能做好”、“别人会怎么看我”。
          这种对自我表现的关注,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内耗。
          相反,如果能专注于事情本身,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做好”,就会轻松很多。
          无论做什么,都请聚焦于事,而非沉溺于我。
          专注于事情本身,忘记自身的存在,你就能跳出自我中心的执念。
          3. 停止苛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人放大自我,本质上是对自己抱有太高的期待。
          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到最好,不能出错,不能被超越,结果往往陷入自我怀疑当中。
          缩小自我的核心,其实是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不必因为一次工作失误就否定自己,不必因为不如别人优秀就陷入焦虑。
          敢于承认“我也会犯错”“我并非无所不能”,多对自己说“我不需要做到完美,我只需要尽力就好”。
          当你能接纳自己的局限,允许自己有缺点,反而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11-12 13:52
          回复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一组学生每天花20分钟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另一组学生则记录外界的事物。
            一个月后,那些记录自我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抑郁;
            而记录外界的学生们,大都感到更平静、更快乐。
            詹姆斯得出结论:
            自我越大,你能感受到的坏情绪就越多,把“我”放小,那些负能量反而就无所依附。
            学会把注意力从自我身上挪开,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
            当你不执着于证明自己,不敏感于外界评判,你会发现,那些内耗全都不药而愈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11-12 13:54
            回复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 每晚一卷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11-12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