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暮色刚漫过窗棂,手机里便传来母亲的声音她问起家里的户口本,说村里要申请补助金。我随口应着
该在一楼的抽屉里,却没听出她语气里的微弱与疲惫,直到电话猝然挂断,再拨回去,她只轻描淡写一句没事。那时的我怎会知晓,这竟是我们母子间最后的对话。挂了电话,心底莫名发慌,双手发麻得瘫倒在床上,整宿无眠,魂魄像被抽走了大半。我跟大姐念叨要不要送母亲去医院,大姐说“不用”,让她好好休息。可第二天清晨,大姐的消息如惊雷劈下:母亲进了ICU。那天恰逢端午,车票早已售罄,我急得团团转,终于拦到一辆顺风车,一路催着司机赶路,反复给大姐发信息,得到的只有“情况尚可”的慰藉。夜里九点四十分,大姐夫的微信电话打破了所有侥幸妈妈永远离开了”。那一刻,世界瞬间崩塌,心如刀割般疼得无法呼吸。深夜十一点,我跌跌撞撞回到家,院子里挤满了闻讯赶来的亲戚邻居,而母亲静静躺在床榻上,我伸手去握她的手,那熟悉的温度早已消散,只剩刺骨的冰凉。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我却哭不出声,双腿一软瘫倒在地,怎么也无法接受那个总为我牵肠挂肚的母亲,竟真的离我而去。邻居们围着我,一个个红着眼眶唏嘘:你妈是真累倒的啊,这辈子就没享过一天福,家里家外哪样不是她扛着,每天从早忙到晚,就没歇过脚。这话像无数根针,扎得我心口鲜血淋漓。是啊,母亲的一生,本就是被无尽的操劳填满的。1959年,她出生在湖南农村的贫困家庭,上有八个兄弟姐妹,只读了三年书便辍学在家,既要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又要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小小的肩膀早已扛起了不属于她的重担。嫁给父亲后,日子并未轻松半分,父亲的弟妹尚幼,小叔比她小十五岁,她又多了一份“长姐如母”的责任,洗衣做饭、缝补浆洗,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手操持。本以为分家后能喘口气,可命运却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父亲在44岁那年突然离世,留下40岁的她和不满7岁的我,独自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那些年,她既是妈又是爸,白天在田里辛勤劳作,夜晚还要借着煤油灯给我缝补衣物、检查作业。我调皮捣蛋,总躲在人群里让她好找,她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四处呼喊我的名字,找到我时却只有温柔的责备;我在外工作,她总担心我吃不好、穿不暖,哪怕深夜也要打个电话确认我平安,不然便辗转难眠。邻居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见过母亲天不亮就去地里除草,见过她顶着烈日收割庄稼,见过她深夜还在灯下为家人忙碌,见过她生病时也强撑着不肯休息。她把所有的苦都自己咽了,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家,最终却被岁月和操劳压垮了。按照老家的习俗,邻居大叔领着我们去田里做了简单的祭祀,田埂路窄,我双脚发软,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小姑早已备好寿衣,四姨妈让我给母亲擦净身子,那是儿子对母亲最后的告慰,可我怎么也做不到,我怕触碰到她冰冷的身体,怕确认她真的不在了,只能逃到窗边,看着屋里的人默默整理遗体,躲在角落抽着烟,尼古丁的辛辣也压不住心底的翻江倒海。后来姐姐喊我倒掉擦拭身体的水,再回到房间时,母亲已被缓缓抬进棺材,我再也忍不住,蹲在房间里号啕大哭,哭她一辈子的辛劳,哭她没能享过一天清福,哭我还有那么多话没来得及说。母亲出殡前,小叔从海南赶了回来。按照老家的规矩,最小的儿子要挨家挨户下跪,请乡亲们来帮忙料理后事,没有工钱,全凭一份情谊。小叔拿着名单,领着我走了几十户人家,我见到人便跪下磕头,每一次弯腰,都想起母亲平日里与邻里的和睦——那些她帮邻居缝补衣物、照看孩子的日子,如今都化作乡亲们一句句人手不够随时说的温暖。回家的路,我走得摇摇欲坠,脚软得几乎抬不起来。师公子念经的声音在灵堂回荡,我跪在母亲的棺材前,跟着一遍遍磕头,脑海里全是母亲的身影。她曾说我小时候调皮让她操心,说着说着便红了眼眶;她总在电话里絮絮叨叨,那是藏不住的牵挂;我曾嫌她唠叨,冲她发火,可她从未怪过我,总是默默包容我的所有脾气。如今想来,那些被我忽略的日常,全是她沉甸甸的爱。出殡那天清晨,我捧着母亲的遗像,一步步往山上走。泪水混着汗水淌在脸上,每一步都重如千斤,邻居们看着我踉跄的模样,再次叹息:“你妈要是能歇一歇,也不会这”这话像重锤般砸在我心上,愧疚与悔恨汹涌而来。我多希望时光能倒流,能让我早点明白她的辛苦,能让我多陪陪她,能让我为她分担哪怕一丝一毫的重担。可母亲再也等不到了。那些未及言说的歉疚,那些藏在心底的思念,只能化作夜里无声的泪水,化作对故乡土地的凝望。妈妈,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带着你的爱好好生活,活成让你骄傲的样子。愿天堂没有操劳,没有病痛,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卸下所有重担,好好享受属于自己的好日子。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最牵挂的人,也是你。往后余生,每逢佳节,每逢深夜,我都会想起你,想起你忙碌的身影,想起你温暖的怀抱,想起你唠叨的话语。妈妈,愿你在天堂安好,若有来生,我还想做你的儿子,好好孝顺你,再也不让你受一点苦、累一点神。

该在一楼的抽屉里,却没听出她语气里的微弱与疲惫,直到电话猝然挂断,再拨回去,她只轻描淡写一句没事。那时的我怎会知晓,这竟是我们母子间最后的对话。挂了电话,心底莫名发慌,双手发麻得瘫倒在床上,整宿无眠,魂魄像被抽走了大半。我跟大姐念叨要不要送母亲去医院,大姐说“不用”,让她好好休息。可第二天清晨,大姐的消息如惊雷劈下:母亲进了ICU。那天恰逢端午,车票早已售罄,我急得团团转,终于拦到一辆顺风车,一路催着司机赶路,反复给大姐发信息,得到的只有“情况尚可”的慰藉。夜里九点四十分,大姐夫的微信电话打破了所有侥幸妈妈永远离开了”。那一刻,世界瞬间崩塌,心如刀割般疼得无法呼吸。深夜十一点,我跌跌撞撞回到家,院子里挤满了闻讯赶来的亲戚邻居,而母亲静静躺在床榻上,我伸手去握她的手,那熟悉的温度早已消散,只剩刺骨的冰凉。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我却哭不出声,双腿一软瘫倒在地,怎么也无法接受那个总为我牵肠挂肚的母亲,竟真的离我而去。邻居们围着我,一个个红着眼眶唏嘘:你妈是真累倒的啊,这辈子就没享过一天福,家里家外哪样不是她扛着,每天从早忙到晚,就没歇过脚。这话像无数根针,扎得我心口鲜血淋漓。是啊,母亲的一生,本就是被无尽的操劳填满的。1959年,她出生在湖南农村的贫困家庭,上有八个兄弟姐妹,只读了三年书便辍学在家,既要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又要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小小的肩膀早已扛起了不属于她的重担。嫁给父亲后,日子并未轻松半分,父亲的弟妹尚幼,小叔比她小十五岁,她又多了一份“长姐如母”的责任,洗衣做饭、缝补浆洗,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手操持。本以为分家后能喘口气,可命运却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父亲在44岁那年突然离世,留下40岁的她和不满7岁的我,独自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那些年,她既是妈又是爸,白天在田里辛勤劳作,夜晚还要借着煤油灯给我缝补衣物、检查作业。我调皮捣蛋,总躲在人群里让她好找,她像热锅上的蚂蚁般四处呼喊我的名字,找到我时却只有温柔的责备;我在外工作,她总担心我吃不好、穿不暖,哪怕深夜也要打个电话确认我平安,不然便辗转难眠。邻居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见过母亲天不亮就去地里除草,见过她顶着烈日收割庄稼,见过她深夜还在灯下为家人忙碌,见过她生病时也强撑着不肯休息。她把所有的苦都自己咽了,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家,最终却被岁月和操劳压垮了。按照老家的习俗,邻居大叔领着我们去田里做了简单的祭祀,田埂路窄,我双脚发软,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小姑早已备好寿衣,四姨妈让我给母亲擦净身子,那是儿子对母亲最后的告慰,可我怎么也做不到,我怕触碰到她冰冷的身体,怕确认她真的不在了,只能逃到窗边,看着屋里的人默默整理遗体,躲在角落抽着烟,尼古丁的辛辣也压不住心底的翻江倒海。后来姐姐喊我倒掉擦拭身体的水,再回到房间时,母亲已被缓缓抬进棺材,我再也忍不住,蹲在房间里号啕大哭,哭她一辈子的辛劳,哭她没能享过一天清福,哭我还有那么多话没来得及说。母亲出殡前,小叔从海南赶了回来。按照老家的规矩,最小的儿子要挨家挨户下跪,请乡亲们来帮忙料理后事,没有工钱,全凭一份情谊。小叔拿着名单,领着我走了几十户人家,我见到人便跪下磕头,每一次弯腰,都想起母亲平日里与邻里的和睦——那些她帮邻居缝补衣物、照看孩子的日子,如今都化作乡亲们一句句人手不够随时说的温暖。回家的路,我走得摇摇欲坠,脚软得几乎抬不起来。师公子念经的声音在灵堂回荡,我跪在母亲的棺材前,跟着一遍遍磕头,脑海里全是母亲的身影。她曾说我小时候调皮让她操心,说着说着便红了眼眶;她总在电话里絮絮叨叨,那是藏不住的牵挂;我曾嫌她唠叨,冲她发火,可她从未怪过我,总是默默包容我的所有脾气。如今想来,那些被我忽略的日常,全是她沉甸甸的爱。出殡那天清晨,我捧着母亲的遗像,一步步往山上走。泪水混着汗水淌在脸上,每一步都重如千斤,邻居们看着我踉跄的模样,再次叹息:“你妈要是能歇一歇,也不会这”这话像重锤般砸在我心上,愧疚与悔恨汹涌而来。我多希望时光能倒流,能让我早点明白她的辛苦,能让我多陪陪她,能让我为她分担哪怕一丝一毫的重担。可母亲再也等不到了。那些未及言说的歉疚,那些藏在心底的思念,只能化作夜里无声的泪水,化作对故乡土地的凝望。妈妈,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带着你的爱好好生活,活成让你骄傲的样子。愿天堂没有操劳,没有病痛,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卸下所有重担,好好享受属于自己的好日子。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最牵挂的人,也是你。往后余生,每逢佳节,每逢深夜,我都会想起你,想起你忙碌的身影,想起你温暖的怀抱,想起你唠叨的话语。妈妈,愿你在天堂安好,若有来生,我还想做你的儿子,好好孝顺你,再也不让你受一点苦、累一点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