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点摊吃热干面,随手一双一次性筷子;在超市买东西,顺便扯个塑料袋;出门喝饮料,少不了一次性杯子……
类似的经历,您可能都有过。因为“用着方便,扔着潇洒”,许多人现在越来越割舍不下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依赖”。从司空见惯的一次性筷子,到推陈出新的一次性相机、手机,一次性消费品正呈“新潮逐浪高”之势。
然而,您可能没想到,一次性消费品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物质富裕、方便快捷的象征,也充当着消耗资源、制造垃圾的“加速器”。
一天“吃”掉400棵大树
7月25日下午5时,武昌首义路的一家米粉店内,30多位顾客先后来此用餐。无论带走或不带走,所有人都选择了一次性碗筷,一旁可重复使用的消毒碗筷则无人问津。
一位正在吃牛肉粉的小姐说了句实话:“虽说都是两毛钱一个,但一次性碗筷感觉上更卫生,至于消毒碗筷,谁知道消没消毒?”
老板算了一笔账:这家营业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一个月需要一次性纸碗2700个,一次性木筷2400双,一次性塑料杯3200个。
不过,与附近的小餐馆比,陈师傅说自家小店的消耗还算少:“他们一天至少得200双一次性筷子。”这样的小餐馆,首义路有80多家,再加上各式各样的小摊子,记者粗略一算,这条街每天仅一次性木筷就需要2万多双。
庞大的市场需求让一次性木筷的生意格外红火。在汉口沿河大道的一次性餐具批发市场,一位老板说,平均每天卖40件一次性木筷,即6万双(每件30包,每包50双),生意好时,一天可卖出200件。
据统计,武汉市大小餐馆、早点摊有20000余家,多数使用一次性筷子,每天至少消耗掉一次性木筷110万双。
110万双筷子意味着什么?专家算了一笔账,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双到4000双一次性木筷。如此换算,武汉人一天就要“吃”掉400棵这样的大树。
就全国而言,数字怕是大得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需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相当于一个木材大省一年的采伐量。
日产垃圾数十吨
与一次性木筷一样,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耗量也大得惊人。
7月26日上午10时,武昌鲁巷一大型超市,记者看到,短短5分钟内,一个收银通道就发出了13个塑料袋。这家超市有36个收银通道,估算下来,5分钟发出的塑料袋多达468个。
商家告诉记者,集团在全市有27家卖场,每天需要塑料袋21万多个。
塑料袋拿回去后怎么处理了?大部分市民的回答是:装垃圾后扔掉。
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章玲算了笔账:武汉市830万人口,仅按每人每天废弃1个塑料袋,一天就是830万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按0.4克计算,就是3吨多重,除了少数回收再利用,大部分都因回收利用价值太低,而流入生活垃圾中。
每天流入生活垃圾的,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一次性塑料豆浆杯、塑料笔芯、保鲜膜、塑料餐具、塑料桌布等等。据武汉市市容环卫局调查,仅用完即弃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每天就多达20余吨。
该市环卫局专家朱建华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塑料制品每天都与其他城市垃圾一起被填埋。这些被“硬埋”的塑料制品,八成几乎不可能降解,即使在地下埋上100年都无法分解腐烂。
据了解,我国目前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达到400公斤,其中很大部分是一次性制品造成的。
卫生隐患令人担忧
事实上,比浪费和污染更令专家担忧的,是一次性消费品的卫生问题。
吉庆街是不少武汉人爱去吃宵夜的地方。在这里,记者注意到,小吃摊用的一次性“卫生筷”,大多是“一丝不挂”倒置在茶杯子中,裸露在空气中,只有个别的用纸包着筷子头。一次性“卫生碗”则直接裸露在空气中。
市卫生防疫站人士介绍说,有些一次性消费品,如一次性环保纸碗,是在200℃高温下成型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消毒过程。但即便是这种碗,一旦拆封,与空气接触,也易出现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