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吧 关注:39,984贴子:86,898
  • 9回复贴,共1

PCB的制作流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PCB(印制电路板)制作核心流程可概括为:基材准备→线路图形转移→蚀刻→钻孔→金属化→阻焊与丝印→表面处理→成型检测,最终得到可焊接元器件的电路板。
关键步骤拆解(以双面板为例)
1.基材准备:使用环氧树脂玻璃布基板(FR-4),先切割成设计尺寸,再打磨、清洁表面,确保后续工艺附着性。
2.线路图形转移:在基板表面覆盖感光油墨,用印有电路图案的菲林片曝光,未曝光区域显影后去除,使线路图案“印”在基板上。
3.蚀刻:用化学溶液(如氯化铁)腐蚀基板,去除未被油墨保护的铜箔,留下油墨覆盖的铜质线路,之后清洗并剥离残留油墨。
4.钻孔:用数控钻机在需要导通两层线路的位置钻孔,孔径最小可至0.1mm,需保证孔位精准。
5.孔金属化:通过化学沉铜和电镀铜,在孔壁形成导电层,实现双面板上下层线路的电气连接。
6.阻焊与丝印:在基板表面印覆绿色阻焊油墨(也有其他颜色),保护线路并防止短路;再丝印白色字符(如元器件标号),方便后续焊接和检修。
7.表面处理:对裸露的焊盘进行处理,常见方式有喷锡(低成本)、沉金(高可靠性)、OSP(环保),防止铜箔氧化,提升焊接效果。
8.成型与检测:按设计外形切割电路板(如V-CUT、CNC铣形),最后通过电气测试(通断、绝缘性)和外观检查,筛选合格产品。
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更详细的《PCB制作流程对比表》,包含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在关键步骤上的差异,需要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11-04 08:36回复
    PCB钻孔工艺是实现不同层线路导通、安装元器件引脚的核心步骤,核心目标是孔位精准、孔壁光滑、无毛刺,直接影响后续孔金属化质量和电路板可靠性。
    1. 钻孔前准备:精准定位的基础
    - 基材叠放:将多张已完成内层线路蚀刻的基板(含半固化片)整齐叠放,上下用铝箔(防刮伤)和木垫板(分散压力)夹紧,形成“钻孔叠板”,避免钻孔时基板移位。
    - 工具与参数设定:使用数控钻机(精度达±0.01mm),根据设计文件(Gerber文件)设定钻孔坐标;根据孔径(常规0.2-6.3mm)选择对应材质的钻头——小孔径用钨钢钻头(硬度高、耐磨),大孔径可用高速钢钻头,同时设定转速(通常1-3万转/分钟)和进刀速度(避免钻头折断或孔壁粗糙)。
    - 定位校准:通过钻机的CCD视觉系统,识别基板上的基准点(Mark点),自动校准钻孔坐标,确保与设计线路精准对齐,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11-04 08:39
    回复
      2025-11-20 02:29: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 核心钻孔过程:控制精度与质量
      数控钻机根据设定的坐标,驱动钻头垂直向下钻孔,过程中需通过高压空气或切削液:
      - 及时吹走/冲走钻孔产生的铜屑和树脂碎屑,防止堵塞孔径或划伤基板表面;
      - 冷却钻头,避免高温导致钻头磨损(钨钢钻头高温易脆裂)或基板树脂融化粘黏孔壁。
      钻孔深度需严格控制——双面板需钻透基板(但不伤及底层铝箔),多层板需钻至指定内层(盲孔/埋孔),避免钻穿导致线路短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11-04 08:39
      回复
        3. 钻孔后处理:修复与清洁
        - 去毛刺:钻孔后孔口边缘会残留铜箔或树脂毛刺,需通过化学去毛刺(用弱腐蚀液去除铜毛刺)或机械刷磨(软毛刷清理树脂毛刺),防止后续工序中毛刺脱落造成线路短路。
        - 清洁干燥:用超声波清洗机去除孔内残留的碎屑和切削液,再经热风烘干(温度60-80℃),避免水分影响后续孔金属化的导电性。
        - 质量检测:通过光学检测机(AOI)检查孔径大小、孔位偏差、孔壁光滑度,同时抽样进行“通断测试”,确保无漏钻、偏钻或孔壁破损(破损会导致孔金属化时无法形成连续导电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11-04 08:39
        回复
          关键影响因素
          - 钻头质量:钨钢钻头的同心度(偏差<0.005mm)直接决定孔径精度,磨损超0.01mm需及时更换,否则会导致孔径变大或孔壁粗糙。
          - 叠板厚度:单叠板厚度通常不超过30mm,过厚会导致钻头进刀阻力大、易折断,且孔位精度下降。
          - 散热与排屑:若排屑不及时,铜屑可能卡在孔壁与钻头之间,导致孔壁出现“拉丝”(树脂被刮出条状痕迹),影响后续孔金属化的附着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11-04 08:40
          回复
            一、 基材材料相关因素
            基材是阻抗控制的基础,其一致性直接影响最终结果。
            介电常数 (Dk 或 εᵣ)
            树脂含量波动:半固化片(PP)和芯板中的树脂与玻璃布比例存在公差。
            玻璃布样式:不同的玻璃布(如1080、2116、7628)其Dk值和压合后的厚度都不同。
            固化程度:压合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会影响材料的固化程度,从而轻微改变Dk值。
            批次一致性:不同批次的基材,其Dk值可能存在微小差异。
            影响:阻抗与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Dk值越高,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介质厚度 (H)
            芯板厚度公差:采购的芯板本身有厚度公差(如±10%)。
            半固化片流胶与压合:压合过程中,半固化片的树脂流动、填充及最终压合厚度存在波动。层数越多,累积公差越大。
            层压参数:压机的升温速率、压力曲线等都会影响最终的介质层厚度。
            影响:对于微带线,阻抗与介质厚度成正比;对于带状线,阻抗与上下介质层的厚度密切相关。厚度增加,阻抗升高。
            加工波动来源:
            二、 图形转移与蚀刻相关因素
            这个工序决定了导体的宽度和形状。
            导线宽度 (W)
            底片对位与曝光:曝光机的对位精度和曝光能量会影响图形转移的精度。
            蚀刻因子:蚀刻是纵向和横向同时进行的。蚀刻药水的浓度、温度和喷淋压力会影响“侧蚀”量,导致实际线宽与设计值有偏差。这是导致阻抗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铜厚影响:初始铜厚越厚,在蚀刻到目标线宽时,侧蚀量会更大,导致梯形截面,影响阻抗。
            影响:阻抗与线宽成反比。线宽越宽,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导线横截面形状
            蚀刻工艺:如前所述,侧蚀是形成梯形截面的主要原因。
            电镀均匀性:电镀可能使铜线顶部呈圆弧形,而非平坦。
            影响:理想的矩形在实际中通常是梯形。梯形的上底宽度和下底宽度不同,会影响阻抗计算的准确性。
            加工波动来源:
            三、 外层线路与表面处理
            成品铜厚 (T)
            初始基铜厚度:有1/3 oz, 1/2 oz, 1 oz等标准厚度,各有公差。
            电镀加厚:图形电镀会使线路铜厚增加,电镀的均匀性(板边与中心、密集与稀疏区域)会导致铜厚不一致。
            表面处理:如电镀镍金、沉金、沉锡等,会在原始铜线上增加一层或多层金属,这些金属的厚度和导电性会改变传输线的有效高度和损耗,从而影响阻抗。
            影响:阻抗与铜厚成反比。铜厚越厚,阻抗越低。
            加工波动来源:
            阻焊/绿油 (Soldermask)
            涂覆厚度与均匀性:阻焊层的厚度不均匀会影响其对阻抗影响的一致性。
            覆盖精度:阻焊开窗的精度,可能导致阻焊覆盖到本应裸露的线上,或该覆盖的地方未覆盖。
            影响:阻焊层覆盖在传输线上方,其介电常数(通常Dk≈3.8)高于空气(Dk=1),会降低传输线的阻抗。通常会使阻抗下降2-4Ω。
            加工波动来源:
            四、 层压与对位相关因素
            多层板对准精度
            影响:对于带状线,如果上下参考层发生错位,会导致传输线与参考层之间的耦合不对称,从而引起阻抗和共模噪声的变化。
            加工波动来源:层压时各层芯板与PP的对位偏差。编辑编辑
            五、板厂如何进行阻抗控制
            为了应对这些波动,专业的PCB板厂会采取以下措施:
            工艺补偿:根据自身的工艺能力(如平均侧蚀量、平均压合厚度),在设计端提供的阻抗要求基础上,对线宽和介质层厚度进行微调。例如,如果知道蚀刻会使线宽变细2μm,板厂会在制作底片时将线宽加宽2μm。
            使用先进设备:采用高对位精度的曝光机、均匀性好的电镀线和自动化的压机。
            严格的过程控制(SPC):对来料(铜箔、半固化片)进行检验,并监控关键工序参数(如蚀刻速率、电镀电流密度)。
            阻抗测试:在交付前,会使用时域反射计(TDR) 在板的测试条上实测阻抗值,以验证其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11-05 09:21
            回复
              制作PCB板的核心流程主要分为设计、制作、检测三大阶段,关键步骤如下:
              1.PCB设计:使用专业软件(如Altium Designer)绘制电路原理图,再将原理图转化为包含元器件布局、导线连接的PCB版图,确定板层、孔径等参数。
              2.基材准备:选用环氧树脂玻璃布基板(FR-4最常用),切割成设计所需尺寸,并进行清洁、打磨处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11-05 09:23
              回复
                3.覆铜与光刻:在基板表面覆盖铜箔,涂覆光刻胶;通过曝光将PCB版图转移到基板上,再经显影、蚀刻去除多余铜箔,留下所需电路图案。
                4.钻孔与孔处理:根据设计钻取元器件引脚孔、过孔;对孔壁进行金属化处理(沉铜),实现不同板层间的电路导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11-05 09:23
                回复
                  2025-11-20 02:2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阻焊与丝印:在PCB表面印覆阻焊油墨(绿色为主),保护电路并防止短路;再印上丝印(元器件标号、参数),方便后续焊接和识别。
                  6.表面处理:对裸露的铜焊盘进行处理(如喷锡、沉金),防止氧化,提升焊接可靠性。
                  7.成型与检测:通过模具冲压或CNC切割将PCB板从大基板上分离;最后进行电气性能测试(通断、绝缘性)和外观检查,确保符合标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11-05 09:23
                  回复
                    电路板PCB抄板打样提速秘籍!
                      一、技术流程优化:缩短核心环节耗时
                      高精度扫描与智能图像转换
                      采用专业设备对电路板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精度达0.02mm),确保一次成像准确率,避免重复扫描。
                      通过智能软件将扫描图像快速转换为可编辑的PCB文件格式,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40%,减少人工绘制时间。
                      元器件识别与BOM清单同步生成
                      工程师在扫描过程中同步记录元器件参数,生成BOM清单初稿,省去传统流程中30%的等待时间。
                      结合BOM清单提前启动稀缺物料查询,在PCB文件最终确认前锁定货源,缩短物料采购周期3-5天。
                      文件自动校对与DFM前置检查
                      利用EDA软件自动检测线路连接逻辑,减少人工检查时间50%以上,降低返工风险。
                      在文件提交前进行可制造性设计(DFM)分析,重点检查元件极性标识、组件间距(如电容电阻最小间距10mil)、焊盘设计等关键点,减少70%返工风险。
                      智能拼板与柔性生产调度
                      应用智能拼板技术优化板材利用率,提高35%,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加速生产流程。
                      开辟24小时加急打样专线,针对紧急订单优先处理,并通过全流程数字化追踪(如实时查看抄板、制板、贴片状态)提升响应速度。
                      二、供应链垂直整合:减少跨环节沟通损耗
                      PCB制造与SMT贴片同园区流转
                      将PCB制造与表面贴装(SMT)贴片环节集中在同一园区完成,省去传统外协厂间的物流时间(通常节省2-3天),缩短整体周期。
                      模块化测试体系与快速响应机制
                      建立通电测试→信号测试→功能验证的三阶测试流程,并构建常见电路板的测试用例库,缩短测试方案设计时间。
                      测试工程师与抄板团队同区域办公,发现问题即时会商,避免跨部门沟通延迟,加速问题解决。
                      三、协同设计与优化:提前规避生产风险
                      抄板与打样工艺参数提前匹配
                      在抄板阶段与打样厂确认最小过孔、阻焊颜色、层数堆叠等工艺参数,确保设计文件与生产能力兼容,避免样板无法一次成功。
                      打样前结合实际需求优化设计
                      调整走线宽度以提升电流承载能力,优化地线布线降低电磁干扰(EMI),替换难采购或停产元器件,减少后续大规模生产隐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11-14 1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