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苗吧 关注:1,499贴子:57,385

【所谓举国体制】体操之乡调查:90%孩子终被淘汰 无法适应小学生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样的金牌,我们不要!
无非是有些人升了官,发了财,却祸害了多少孩子!
我们的国力日渐强大,不需要这样的金牌!
国人自己也该反思,我们的体育事业应该健康的发展!


1楼2011-03-01 09:34回复
    目前,湖北仙桃正斥资3亿多元,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许多家长仍因有冠军梦或无暇照顾孩子,将儿女送去学体操,但有9/10的孩子无法进入省队、成为职业运动员。那些被“淘汰”的孩子则有可能无法再适应普通小学的正常生活。  
         目前,湖北仙桃正斥资3亿多元,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仙桃被誉为中国的“体操之乡”,是因为杨威等四位奥运冠军,均毕业于当地的李小双体操学校。
         而该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1992年到2008年,历届奥运会中都有毕业于该校的运动员。但国家体操队此次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队员中,则不见该校的身影。
         许多家长仍因有冠军梦或无暇照顾孩子,将儿女送去学体操,但有9/10的孩子无法进入省队、成为职业运动员。那些被“淘汰”的孩子则有可能无法再适应普通小学的正常生活。
    


    2楼2011-03-01 09:34
    回复
      2025-11-18 00:00: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月15日,上午9点,李小双体操学校的孩子们开始在训练房的软垫上光着脚四处奔跑,冬天还没有结束,训练馆两旁的窗户已经打开,一丝寒气钻了进来。
           李小双体操学校,成就了湖北仙桃的辉煌。它让这个人口不过30万的县级市,涌现了四位体操世界冠军:李大双、李小双、郑李辉和杨威。
           仙桃亦被誉为中国的“体操之乡”,目前,当地正在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占地397亩,并给李小双体操学校预留了地方。
           训练房内,那些4-7岁的孩子,日复一日的训练着跑步、压腿、倒立、弹跳、平衡……孩童时期丰富多样的人生,在这里,被简化为几个单调乏味的肢体动作。而反复训练这些动作,又是实现冠军梦的唯一法门。
           众多孩子被前赴后继的送来,不少父母都替儿女怀抱着拿金牌的梦想,而实现梦想的却永远是极少数。
           在明白冠军之路比想象的还要艰难之前,孩子们的人生就已被程式化的动作训练改变了。
      


      3楼2011-03-01 09:34
      回复
        “被动”入校
             杨仁平因为跑黑的无暇照顾孩子,先后将儿女送入体校,体校学生的父母80%是商人
             杨可一直倒立着,腮帮子凸起,肚皮露了出来,脚尖绷直贴着墙面。教练郑顺生站在离他3米远的地方,手里拿着一块电子表,大拇指飞快地按动着———他在计时。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对师徒像周围矗立的器材一样,站在阳光的阴影里,不发出一点声响。
             寒假正式结束,停训将近两个星期后,杨可发胖了。这对一个学体操的孩子来说是糟糕的消息,郑顺生正考虑着如何通过加强训练,让杨可的体重回到寒假前。
             1000平米的体育馆里,上百个孩子的喧闹声此起彼伏。
        


        4楼2011-03-01 09:35
        回复
             一个新生的哭闹声并没有打扰到杨可,他依旧维持着倒立的动作,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在郑顺生看来,这个6岁男孩是自己的队伍里最有潜质的队员之一。
               三年前,杨可还只是个不到四岁的孩子,父亲杨仁平领着他来到李小双体操学校,找教练郑顺生。
               郑顺生拉起小男孩的手,四处摸摸、捏捏。
               首先是胳膊,直线一样的胳膊,没有一点儿弯曲的关节,然后是宽肩、厚胸、窄臀、长腿、小脚丫子、直愣愣的眼神……他在这个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几年前,杨仁平曾带着一个女孩来找郑顺生,女孩眼神同杨可一样倔强。
               女孩名叫杨飘,杨仁平的大女儿。
               杨仁平本没想过让女儿从事体操训练。多年前,他偶然和在李小双体操学校食堂工作的一位熟人聊天,对方称,这个体校诞生了好几位奥运冠军,这个信息让夫妇萌生了送杨飘去学体操的念头。
          


          5楼2011-03-01 09:35
          回复
               第一眼见到杨飘,郑顺生的评语并不好听:“身材不好,灵活度不够,基本姿态不美。”
                 但杨仁平和妻子还是坚持让杨飘入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夫妻二人因为家庭困难,购买了一辆面包车跑黑的,无暇照管杨飘。
                 和杨飘父母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张世杰的父母。远在贵州从事煤炭生意的他们,也是因为没有精力看管孩子,才将张世杰从贵州送进李小双体操学校。
                 体操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孔老师,介绍学校里孩子们的家庭背景:“140多个小孩,80%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自己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
                 让杨仁平欣喜的是,教练郑顺生先后收下了他的女儿和儿子。
            


            6楼2011-03-01 09:35
            回复
                 除了动作还是动作
                   为减除孩子们假期囤积的脂肪,学校将训练时间由半天调整为1天,3个小时几乎没休息
                   2月16日,下午3点,又一轮训练开始——为了减除孩子们假期囤积的脂肪和惰性,原本半天的训练调整为一天。
                   “150个阶梯跳,开始。”郑顺生给自己的弟子下了命令。
                   然后是单腿跳、纵跳、矮子步、青蛙跳、前空翻、引体向上……郑顺生几乎不用下任何指令,数十个弟子们便一项接一项的完成各种动作。
                   “脚尖并拢,肩膀拉开。”郑顺生反复强调着。
                   3个小时的训练,几乎没有休息,喝水、上厕所,需要打报告。只有在倒立和压腿时,才能够享受片刻宁静。
                   已经出汗的杨可脱得只剩下秋衣秋裤。
              


              7楼2011-03-01 09:35
              回复
                “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刚开始进行这样的训练,也没法坚持下来。”郑顺生说。
                     杨可和伙伴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适应郑顺生的训练模式和流程,代价是手掌覆盖起一层厚实的老茧,腰腹用力时能看见小型的六块肌。
                     在问及“苦不苦、累不累”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几乎一致:不累,好玩。
                     但体操运动本身的辛苦,决定了兴趣往往是有限的。
                     训练馆内,教练杨玉林指着一位9岁的男孩说:“你该问问他,他肯定不会这么回答。”
                     那名男孩正双手扶着鞍马,两脚伸进一个被绳索吊起旋转的塑胶桶里,一次坚持10分钟左右。他正在寻找做托马斯全旋的感觉。
                     普通人做这个动作,可能当塑胶桶才旋转了两三圈,双手就无法支撑了。
                     如果他朝着专业训练的方向走下去,若干年后,可以完美地完成一系列类似的动作,从而在赛场上拿到一个较高的得分。
                     尽管杨可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够具备在鞍马上做全旋的力量,但他已经开始爬上这个庞然大物,做一些练习上肢力量的基本动作。
                     他用双手牢牢抓住鞍马中部的环,双臂支撑起身体,腿并拢,从鞍马的一端抬起,越过马身,到达另一端,周而复始。
                     鞍马动作的关键,在于除双手之外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不能触及到马身。
                


                8楼2011-03-01 09:35
                回复
                  2025-11-17 23:54: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杨可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他的双腿尽量抬高,脚尖和脚跟形成一个新月般的弧度,这得到了教练郑顺生的赞赏,“哎,不错,继续保持,果然是大队长。”
                       郑顺生通常用任命大队长的方式来落实他的赞赏。
                       每隔一段时间,他会进行大队长“换届选举”,依据孩子们的训练表现来确定管理者的人选,表现最好的队员自然是大队长。
                       担任大队长,意味着一直排在训练队伍的头一个,以及在教练缺席时可以带领队伍进行程式化的训练。
                       杨可显然很愿意担任大队长。得到郑顺生的表扬后,他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这意味着教练对自己动作的肯定。在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这是杨可被肯定的唯一方式。
                  


                  9楼2011-03-01 09:36
                  回复
                       两本课本:语文数学
                         体校的孩子从未接触过音乐、美术或者其他副科,训练的时间挤占了这些课程
                         杨可被送进体操学校已近三年,母亲朱月琼仍记着其当时入校的情景,好像是三分钟以前发生的事。
                         进入体校,意味着不到4岁的儿子开始寄宿生活,几乎一两个月,杨可才能回家一次。
                    


                    10楼2011-03-01 09:36
                    回复
                      3年训练下来,与娴熟的体操动作相比,杨可的吃饭动作则显得孩子气。
                           晚餐时,他坐在食堂五彩斑斓的椅子上,不太熟练地用汤匙往嘴里扒着饭,然后突然伸出手,抓起一片萝卜送进嘴里。
                           杨仁平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他更多的希望是儿女能得冠军、世界冠军。
                           他常会欣喜地跟别人说,在李小双名声大噪的时代,杨飘进入体校;杨威获得北京奥运冠军后,杨可又沿着他姐姐的路走了下去。
                           和杨仁平怀抱同样期望的家长并非少数。
                           每逢新学期开学,就有一些家长带着三四岁的孩子,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专程赶往仙桃的李小双体操学校,每年交上近万元的学费,要求让他们的孩子进校学习。也有不少家长会反复跟教练诉说,他们的孩子有学习体操的潜质,值得培养。
                           体校负责招生工作的孔老师介绍,所有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家长慕名而来。现在140多个学生里,80%来自外地,其中还有一名来自爱尔兰的小女孩玛莎。
                           “很多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明显过了打基础的年龄,可家长还是硬把他们送过来。”孔老师说,当然通过训练,他们也能锻炼意志和品质。
                      


                      12楼2011-03-01 09:36
                      回复
                           2月16日,训练进行到一半,郑顺生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在始终耍赖不肯训练的严家勇面前晃了晃说:“快,压腿,做好了就给你糖吃。”
                             4岁的严家勇乖乖地坐下去,伸开了双腿,不到1分钟,他又扬起脸哀求道:“郑教练,好累啊。”
                             学校总教练颜永平也正好在场,开始用自己编写的儿歌哄他:“男子汉,铁打的汉,不好哭,做好汉,这样老师才喜欢;学小双,要流汗,将来做个英雄汉;拿金牌,夺冠军,美名天下传。”
                        


                        13楼2011-03-01 09:36
                        回复
                             冠军路,独木桥
                               李小双体操学校约1/10学生能进入省队,一些被“淘汰”的孩子已不能适应普通小学
                               颜永平从事体操教练20年,奥运冠军杨威的体操启蒙就是从颜永平处受益的。
                               但颜永平也知道,现实中的夺冠,远没有儿歌里的逻辑那么简单,也许“流了汗”,依然无法“拿金牌,夺冠军”。
                               颜永平已经没法计算自己带过多少学生。
                               但他能够记得的数字是,他参与培养输送的人数:一级运动员10人,国家级健将8人,洲际冠军7人,世界冠军6人,奥运冠军3人。
                               级别越高,数字越少,递减的人数中透出一种残酷。
                               这已经是辉煌的成绩了,更多的教练,也许一辈子,带不出一个奥运冠军来,参与者的庞大基数和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14楼2011-03-01 09:37
                          回复
                            抛开拿金牌,如果杨可要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体操运动员,必须要通过现有的三级体制:体校、省队和国家队。
                                 孩子一般在三四岁被送进体校,经过五年训练,表现出色的孩子能被选入省队。但大多数孩子会被退回到普通小学就读。
                                 李小双体操学校的140多名学生,在接受极其严格的训练后,通过层层选拔、过滤,最后能进入省队的仅有10-20名。
                                 大多数孩子,在行程还没过半时,便从通往冠军之路的独木桥上跌落,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一个星期前,许迪(化名)便从这座独木桥上跌落。他离开了专业体操领域。
                                 6岁才进入李小双体操学校学习的许迪,和其他孩子相比,底子稍显薄弱。但因为天生好动,身体灵活,在体校学习两年半后,许迪还是被推荐进入武汉体院的一家附属学校。如果表现好,许迪就能被送入省队,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许迪母亲回忆说,自己每个月去探望儿子时,总会泪眼汪汪地离开。“比起在体校时,体院附属学校的训练强度不知大了多少倍,擦伤碰伤再所难免。”
                            


                            15楼2011-03-01 09:37
                            回复
                              2025-11-17 23:48: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春节前,在武汉体院附属学校才训练了半年,许迪被要求回家。许母在教练处获得的反馈是,许迪学习体操的时间太晚,基础较差,不适宜继续练下去。
                                   随后,几岁的许迪进入了仙桃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从入学起,许母对许迪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毕竟已经离开普通学校三年了,当年的成绩虽然好,但落下的课程太多,补起来很困难,而且他早就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了。”许母说。
                                   许母还记得,当初把孩子送去李小双体操学校时,学校的老师和教练曾一度劝慰她说,“虽然体校文化课的水准无法与普通小学相比,但孩子一旦离开这里,课程还是很容易追赶上来。”
                                   许母开始四处托人,设法将本该读三年级的许迪降了一级,并且在寒假里请了家庭教师给许迪补习。
                                   但让她觉得头痛的是,许迪新学校的老师数次跟她反映,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好动得很。
                                   “体校的学习氛围相对散漫。几小时的训练下来,累得够呛。孩子们一般是很难再集中精力学习的。”郑顺生说。
                                   许母的困惑是,不知要用多久时间,才能够让许迪远离过去体校生活的轨迹。
                              


                              16楼2011-03-01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