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793贴子:10,078,710
  • 2回复贴,共1

以滴翠亭事件为例,谈谈对红楼中争议事件的判断思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写过类似的贴子,现在完善一下逻辑链,结论:滴翠亭事件薛宝钗没有陷害林黛玉的嫌疑。分析:小红被抓了短,这个隐私非常敏感坠儿为此发毒誓保密。小红的情绪非常紧张激动,凭其张扬的脾气必然与来人冲突一场,薛宝钗的动机就是避免即将与小红发生的冲突(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就是薛对小红的预判),因为都是外姓小姐平时宝钗和黛玉的关系最亲近,由于思维的连续性必然想到林黛玉,大脑不可能跳跃想到其他人时间来不及,提到林黛玉可以暂时转移小红的注意力,林黛玉不在现场就不是受害者,小红找不到吵架对象只能作罢,事过境迁冷静下来更不可能找黛玉理论,这种事低调还来不及呢。对这种有争议性的事件,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平时特别事件发生前有没有恶意的动机,比如心理活动描写,所有正面侧面的心理描写体现出来的意思都是薛宝钗对林黛玉同情理解爱护,所以说滴翠亭事件无论从动机结果看宝钗都没有过错或恶意。薛宝钗刚入贾府时下人对林黛玉的态度说明林黛玉早已声名狼藉了,既然整个贾府早就对林黛玉的形象形成负面共识,更说明薛宝钗不存在主观恶意。另外还有那些平时开玩笑的语段,是善意是恶意最容易产生分歧,有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确定,其实是可以确定的,看平时是否有敌意的动机,人行为善恶是由动机决定的。现实中有些法律案件,罪名成不成立的依据就是看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另外薛宝钗成长环境温馨心态稳定乐观阳光,是阳光型性格,所以说嫌害之说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10-16 17:41回复
    比如钗黛之间仅仅是开玩笑打趣的描写,有人就凭借个人立场作善恶的判断,不能这样想当然,要看平时钗黛之间互相的心理描写透露出的动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10-16 17:51
    回复
      2025-10-18 07:17: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林黛玉喊嫂子打趣花袭人有没有恶意,我认为不存在恶意,因为林黛玉喜欢非常乐意花袭人做宝玉的妾,对花袭人没有主观恶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10-16 17: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