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吧 关注:861,511贴子:7,646,221
  • 11回复贴,共1

诺贝尔奖,国际科学组织为这位池州人鸣不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颂国无缘诺奖 国际科学组织发声诉不公华文之窗
2025-10-08 14:59
关注
10月7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免疫学家 Shimon Sakaguchi、美国免疫学家 Fred Ramsdell 与 Mary Brunkow 因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发现获奖。
他们揭示的核心机制——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帮助人类理解了免疫系统为何不会反噬自身,也为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肿瘤免疫治疗乃至抗衰老研究打开了新篇章。诺奖评委会称,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平衡的理解”。
这是科学的胜利,但在掌声之外,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
科学的荣耀属于谁?科学史又由谁书写?
一、背后的英雄,不止坂口志文
今年的诺贝尔奖无疑属于三位奠基者,但在这段科学史的背后,还站着一群同样不可或缺的“隐形英雄”。
1990 年代,美国 NIH 的 Ethan Shevach 几乎与 Sakaguchi 同时、独立地证实 CD4⁺CD25⁺ T 细胞具有体内抑制功能,并建立了沿用至今的 Treg 功能检测体系,使“抑制性 T 细胞”从假说走向证据。
进入2000 年代,Alexander Rudensky系统性阐明FOXP3 的不可替代作用,绘制了Treg的表观遗传图谱,让科学界第一次真正理解免疫平衡的分子逻辑。
与此同时,James Allison与本庶佑(Tasuku Honjo)通过CTLA-4和PD-1 通路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分子刹车”,这一发现不仅造就了2018 年的诺奖,也为Treg的抑制机制提供了分子注脚。
随后十余年间,全球多个实验室不断拓宽Treg 研究的边界:Diane Mathis发现肌肉与脂肪中的驻留Treg参与组织修复,Jeffrey Bluestone则将Treg疗法推进临床,率先开发低剂量IL-2治疗,为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从nTreg到iTreg: 中国科学家郑颂国的遗憾与 iTreg 的未来
诺奖的舞台之外,还有另一种突破正在重塑免疫学的未来。
上述研究多聚焦于体内来源的天然调节性 T 细胞(nTreg)——这些在胸腺发育阶段自然形成、负责维持免疫自稳的细胞,奠定了“免疫耐受”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10-14 08:23回复
    如何人工诱导并稳定获得具备免疫抑制功能的 Treg 细胞,成为免疫Treg细胞治疗能否落地的关键。
    在这一关键转折点上,郑颂国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堪称将 Treg 从“生理学发现”推向“可操作疗法”的里程碑。
    他最早于2002年开发了体外诱导的iTreg的独特方法和理论体系,证明这类细胞在体外即可通过信号调控获得免疫抑制表型与功能,并在多种动物模型中成功控制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这一成果也被美国官方评论为免疫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之一。
    他也系统比较了iTreg和nTreg的异同性,当二者在表型功能等生物学非常相似时,iTreg在炎症环境和高盐饮食等环境下功效更好。
    另外也首先报道了nTreg在炎症环境中的不稳定性,并开发出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修饰稳定nTreg的先河。这已经成为二代最新的Treg并且在他的指导下正在开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临床试验中。
    他提出了Treg细胞体内“感染性免疫学耐受”理论,即Treg通过诱导DC细胞再诱导新一代Treg细胞等循环通路,与这次的诺奖主题完全吻合。
    这些成果首次说明,iTreg 并非 nTreg 的“功能影子”,而是具有独立命运决定和调控体系的可塑性细胞谱系。
    实际上,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得2006年诺奖的正是诱导分化的成体干细胞而不是体内固有的干细胞。
    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发现为 Treg 的规模化诱导、标准化制备及疾病特异性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免疫耐受”从概念走向可工程化的临床现实。
    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到移植耐受,从代谢炎症到衰老干预, iTreg 的研究正推动免疫调控疗法从“发现时代”迈入“工程时代”。
    三、科学的光,不该只照亮一隅
    从科学的角度看,Shimon Sakaguchi获得今年诺奖实至名归;但从科学史的维度看,这场荣誉仍显狭窄和不公。
    二十多年来,围绕 Treg 的研究已形成跨越大陆与世代的学者网络: Rudensky 绘制图谱, Mathis 揭示组织功能, Bluestone 推进临床试验, 郑颂国创造了 iTreg并且建立了二代Treg细胞以及Treg体内感染性免疫学耐受理论等。这并非三位获奖人的故事,而是一场全球科研共同体的集体创造。
    诺奖表彰“发现”,却常常忽略“建构”;科学或许无偏见,但叙事有立场。
    一个世纪以来,评审体系与学术话语权长期集中在欧美西方中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10-14 08:25
    回复
      2025-10-17 22:49: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20年张峰教授失去诺奖,2018年,陈列平教授无缘诺奖,这样的排斥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科学的公平,不仅关乎奖项,更关乎叙事权。
      当部分地区的科学家长期被排除在“荣誉的可见光”之外,人类对知识的理解也在被无形收窄。
      真正的科学,不应是一束单向照射的光,而是一片彼此反射的星群。
      让更多的声音被听见、更多的名字被记住,才是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10-14 08:25
      回复
        一个西方小帮破奖政治工具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10-14 22:55
        收起回复
          诺贝尔自打给莫言颁奖后就呵呵了


          IP属地:安徽5楼2025-10-15 09:44
          收起回复
            可惜了!


            IP属地:安徽6楼2025-10-15 10:18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10-15 13:09
              回复
                郑教授还在不断攀登高峰,他拿诺奖是迟早的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10-15 1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