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会投降多尔衮呢?
明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存在三股力量,一是已经攻克北京的李自成,二是关外虎视眈眈的多尔衮,三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残余。三者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弱,而且处于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夹击之中。他无力与任何一方抗衡,必须要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二者中做出抉择。同时,因为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吴三桂也成为大顺军和清军争相拉拢的焦点人物。吴三桂先是决定归顺李自成,在从山海关赶赴北京的路上中途反悔,最后决定投降清朝,其原因如下。第一,农民军在北京的过激措施是吴三桂降清的催化剂。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吴三桂一直都在观望时局的发展。虽然李自成攻下了北京,但江南地区都还在明朝官员控制之下。李自成只控制了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一带,江南的明朝官员很多也在观望时局的发展。而此时的李自成基本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梦想着江南的半壁江山可以“传檄而定”,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剥夺高官显宦的家财来解决财政困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虽有招子降顺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现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荡荡。事实证明投靠大顺政权不可能保护个人利益,前往北京城无疑是自投罗网。吴三桂和许多部下在关外都是有很多财产的大地主,所以吴三桂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顺政权的措施触犯了吴三桂等地主阶级的利益。第二,祖大寿、洪承畴的投降对吴三桂的影响。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赐给他们房屋土地,并以此为诱饵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围祖大寿于大凌河城。三个月后,城中粮竭,祖大寿和皇太极订了城下之盟,率军出降。皇太极大喜过望,厚赏祖大寿,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命祖大寿为前导,带兵攻取锦州。不料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而皇太极仍厚待祖大寿的子孙和部将。7年之后,皇太极又一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自度不免一死,皇太极却依然争取他。出于对明朝的失望以及对子孙前途的考虑,这一次,祖大寿真心投降了。皇太极明白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招降了祖大寿,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在汉人将领中建立了信任。他知道他的付出将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洪承畴被俘时,也曾经一心要尽节殉国,在满人的监狱里蓬头赤脚,日夜大骂,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极一点也不生气,供给洪承畴精衣美食,细心照顾,不断派人去劝降,还亲自到监狱中去看望,看到洪衣服单薄,便解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后来洪承畴降清。如果没有越来越多的汉人的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将是一个虚妄的梦想。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同时,他也是洪承畴在内外夹击下走向覆灭的见证人,他们的投降,对吴三桂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吴三桂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做出了降清的决定,无疑与自己先前崇拜的英雄降清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三,吴三桂降而复叛也与爱妾陈沅(即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掠去有关。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被他人抢走,这夺妻之恨让吴三桂勃然大怒,率军掉头反攻山海关(山海关的留守明军已投降了李自成),夺取关隘后,全军为崇祯皇帝披麻戴孝,以明朝遗臣自居,走上了与李自成兵戎相见的道路。“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哭六军尽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的名句。作者以鲜明的态度,讽刺了吴三桂为了秦淮名妓陈圆圆被掠而降清的行径。相传吴三桂读到这首诗后十分不安,他曾以重金馈赠吴伟业,恳求他毁版删改,可诗人毫不动情,硬是留下了这首几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佳作。这首诗不仅道出了一段悲戚的历史故事,也让吴三桂背负上因为一个女人而降清的千古骂名。
明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存在三股力量,一是已经攻克北京的李自成,二是关外虎视眈眈的多尔衮,三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残余。三者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弱,而且处于李自成和多尔衮的夹击之中。他无力与任何一方抗衡,必须要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二者中做出抉择。同时,因为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吴三桂也成为大顺军和清军争相拉拢的焦点人物。吴三桂先是决定归顺李自成,在从山海关赶赴北京的路上中途反悔,最后决定投降清朝,其原因如下。第一,农民军在北京的过激措施是吴三桂降清的催化剂。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吴三桂一直都在观望时局的发展。虽然李自成攻下了北京,但江南地区都还在明朝官员控制之下。李自成只控制了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一带,江南的明朝官员很多也在观望时局的发展。而此时的李自成基本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梦想着江南的半壁江山可以“传檄而定”,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剥夺高官显宦的家财来解决财政困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虽有招子降顺之功,也不能例外,昔日巨富的吴府现在已被搜刮得空空荡荡。事实证明投靠大顺政权不可能保护个人利益,前往北京城无疑是自投罗网。吴三桂和许多部下在关外都是有很多财产的大地主,所以吴三桂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顺政权的措施触犯了吴三桂等地主阶级的利益。第二,祖大寿、洪承畴的投降对吴三桂的影响。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在一次战役中俘获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赐给他们房屋土地,并以此为诱饵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为所动。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极围祖大寿于大凌河城。三个月后,城中粮竭,祖大寿和皇太极订了城下之盟,率军出降。皇太极大喜过望,厚赏祖大寿,为了表示对祖大寿的充分信任,命祖大寿为前导,带兵攻取锦州。不料在锦州城下,祖大寿甩开大队人马逃入城中,而皇太极仍厚待祖大寿的子孙和部将。7年之后,皇太极又一次俘获祖大寿。这一次,祖大寿自度不免一死,皇太极却依然争取他。出于对明朝的失望以及对子孙前途的考虑,这一次,祖大寿真心投降了。皇太极明白他的成功不仅仅是招降了祖大寿,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在汉人将领中建立了信任。他知道他的付出将会得到巨大的回报,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洪承畴被俘时,也曾经一心要尽节殉国,在满人的监狱里蓬头赤脚,日夜大骂,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极一点也不生气,供给洪承畴精衣美食,细心照顾,不断派人去劝降,还亲自到监狱中去看望,看到洪衣服单薄,便解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后来洪承畴降清。如果没有越来越多的汉人的归降,满洲人夺取天下将是一个虚妄的梦想。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同时,他也是洪承畴在内外夹击下走向覆灭的见证人,他们的投降,对吴三桂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吴三桂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做出了降清的决定,无疑与自己先前崇拜的英雄降清有着极大的关系。第三,吴三桂降而复叛也与爱妾陈沅(即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宗敏掠去有关。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被他人抢走,这夺妻之恨让吴三桂勃然大怒,率军掉头反攻山海关(山海关的留守明军已投降了李自成),夺取关隘后,全军为崇祯皇帝披麻戴孝,以明朝遗臣自居,走上了与李自成兵戎相见的道路。“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哭六军尽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的名句。作者以鲜明的态度,讽刺了吴三桂为了秦淮名妓陈圆圆被掠而降清的行径。相传吴三桂读到这首诗后十分不安,他曾以重金馈赠吴伟业,恳求他毁版删改,可诗人毫不动情,硬是留下了这首几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佳作。这首诗不仅道出了一段悲戚的历史故事,也让吴三桂背负上因为一个女人而降清的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