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风雨吧 关注:2,092贴子:490,570
  • 3回复贴,共1

认知生命和改变生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万物都在迁流变化当中。每个人对生命都有着未知和疑问,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人为什么各各不同?生命又是怎么变化的?只有对生命有了正 确的认知,才能改变生命。
一、对生命的认知
世间森罗万象,川流不息,殊不知,在变化的现象中,存在着常住的生命本体。所谓常住,即是恒常存在的意思。那怎么发现这个生命的本体呢?所谓生命,从我们现前的作用上来说,就是具有见闻觉知的功能。我们生存在能所对待的世界里,有所认识的世界,就必然离不开能见闻觉知的心。
从能见的方面来说,如果我们到路上去询问一个盲人看见了什么,他的回答肯定是除了看见一片黑暗,看不见其它的事物。这样推测盲人也能看见,只是看到的前景是一片黑暗,他能见的功能并没有亏损。这和一个正常人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的场景是相同的。
盲人看见的是一片黑暗的前景,如果他哪一天恢复了眼力,就看见了眼前的种种景色,一般人都把这叫做眼睛能看见。那在暗室中的人看见一片黑暗,如果遇到了灯光,就看见了眼前的种种景色,这是否是灯能看见呢?如果灯能看见,就不应该叫做灯了。又如果眼前的景色是灯的所见,那和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灯能显色,但是能看见的并不是灯。同样可以知道,能看见的也不是眼睛,这能见的功能是来自于心。须知,如果没有自心能见的功能,是不能看见的。这就像牛拉车,车有运载的作用,但能动的功能是来自于牛,而不是车。又如风吹树叶而动,能动的功能是来自于风,而不是树叶。
那可以知道,盲人虽然看不见外面的景色,他能见的功能并没有亏损,他看到的前景是一片黑暗,见明、见暗是同一个能见的本体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见闻觉知的作用可以知道我们有着常住的生命本体。这个能见闻觉知的本体在佛教中就被称为真如,又称为真心。从我们现前的作用上来说,真如在眼起作用就体现为能看见,在耳就体现为能听见,在鼻体现为能嗅,在意体现为能知等。
又从能听的方面来说,如去听敲钟的声音,当钟椎撞击钟时,就听见了钟声。过了一会,等钟声消散了,也能了知它是寂静的。再次敲钟,又听见了钟声。这说明声音虽然有生灭,但是能听的能力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梦中有时候也能听到钟声,说明思想虽然休息了,但能听的能力依然是存在的。同样可以知道,这能听的功能不是来自耳根,而是来自于心,它是始终存在的。
我们能见明、见暗、见近、见远、见大、见小,所见虽然不同,但都是同一个能见的作用。能听到动的,也能听到静的,能听的功能是恒常存在的。这能见、能听等功能都是真如本体所起的作用。真如本体不仅是恒常存在的,又是圆成周遍的,而且本来具有无限的智慧。


IP属地:浙江1楼2025-10-04 22:09回复
    二、生命的转变
    犹如一台明镜,本来具有照了万物的功能,因表面蒙了尘垢,就失去了原本的功用,必须加以磨洗的功夫,才能恢复其本有的明彻。我们的真如也是如此,本来能明了一切事物的真相,具有无限的智慧,与佛无二,因为烦恼的遮蔽而不能显发。
    真如因无明熏习而变成了阿赖耶识,这就是生命变化的主体。然而它并没有因此而丢失,如能观照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观照和觉知就是它所起的作用。
    我人的行为、言语和心念会形成一种习气和影响生命的力量,以“种子”的形式保存在阿赖耶识中,称为业力。如在过去时,曾经看见一件特殊的物品,多年以后,本来已经完全忘记,后来忽然又看见那件物品,就记起来了,这说明阿赖耶识中留有名言和业力的“种子”。又如我们现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带有过去的习气,说明生命的前后转变是具有相续的。
    从事相上来说,诸法从缘起,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人生的种种现象是以过去的业力为因,现前的思想、修为和其它条件等为缘而生起的。因不同的业力就有不同的生命形态。现前的行为、言语和思想产生业力,又是未来的因。这就像播下了一颗树的种子,在阳光、土壤和水分等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就长成了大树的结果。种子就是大树的因,阳光、土壤和水分等条件是缘,因缘具足就长成了大树的结果。又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生命的因果律。
    生命的本体是常住的,生命现象会随着业力,行为、言语和思想等缘起而迁流变化,这是一体的两面,是统一而不矛盾的。就像水和冰,虽然状态和作用不同,但本体未曾丢失。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生命的变化规律、因果律是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错综复杂的。因的成熟要借助缘的条件,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还要有阳光、水分和土壤等条件。所以,往往存在此因未熟,彼果先起的情况,而我们往往容易认为现前的结果是现在的因所导致。这就像今年种树,却没有地方乘凉,这是由于去年没有种树导致的,并不是今年种树的结果。而今年所种的树也需在未来因缘具足才能长成大树的结果。像这一类的事情,在未得宿命通的人看来,当然找不出这个因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心识会保存业力的“种子”以及生命转变的相续推知它的合理性。
    对生命的真相有如理的认知,及改变行为、言语和思想,就改变了形成当下结果的缘。同时,现在的行为又种下了未来的因,这是生命可以转变的原理。如果能通达佛教缘起的道理,对生命的看法就不会流于消极的态度。


    IP属地:浙江2楼2025-10-04 22:11
    回复
      2025-11-16 15:10: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以智慧和善愿转变业力
      生命本具真如、缘起等理是本然存在的。从能知的方面来说,如我们可以观照到认知观念和习惯。既然可以观照到它,就可以不依业力,而是依智慧和善愿为引导。建立正确的认知,修习智慧,即是破除无明。由正确的认知,修正行为、言语和思想,断恶修善、积集善业就是修福。所谓依智不依识,就是告诉我们要依如理的智慧来认知事物。
      四、结语
      认知生命和改变生命即是佛教修学的目的。人与人虽然各各不同,但是本具的真如是平等的。又生命的本体是常住的,生命的状态会随着缘起而转变。所以,认知生命就是要对生命有如实的了知,也就是要认识生命的真相。
      关于生命的真相,佛陀告诉我们,思虑推测的“心”是外面的五尘境界和内在的法尘在内心形成的缘影,是前尘分别影事。我们的心容易跟着六尘跑而缺少如理地观照。
      我们的见闻觉知是有局限的,如尚不能听见隔墙的雨声。而认知又是建立在见闻觉知的基础上,并且加上了种种主观的观念,所以我们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如各种想法和观念都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而且容易对事物生起不正确的认知。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依如理的智慧来认知事物。
      所谓佛陀,即是彻底觉悟之人,是明了和证悟生命真相的觉悟者。而每个人也本具真如,但是因烦恼的遮蔽而不能显发,就像矿中之金,又如被尘垢蒙蔽的明镜的光明。
      佛陀完全证得了本具的真如,具有无限的智慧,如有神足,心能知众生心念、宿命及一切事物的事相和本体、理事和因果等。
      因为生命的状态是随着缘起而转变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生命建立正确的认知,修行、改变行为、言语和思想而转变生命的状态,也即改变命运,乃至完全证得本具的真如。
      关于对生命的认知,如果我们对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和实相等义理也能通达明白,即会有基本的概念。


      IP属地:浙江3楼2025-10-04 22:12
      回复
        这是转发的?佛家弟子?


        IP属地:四川4楼2025-10-05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