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之变(1129年)后,岳飞逐渐成为南宋抗金的核心将领,但其一系列行为与宋高宗赵构的政治意图产生冲突,最终导致赵构的不满
1. 绍兴七年(1137年):干预立嗣,触犯禁忌。
赵构因早年逃亡中丧失生育能力,独子赵旉夭折,储位空虚。岳飞上疏建议尽早立储,以安民心。赵构斥责岳飞“武臣不得干政”,认为其越权干涉皇室事务,引发对岳飞政治野心的猜疑。苗刘之变即以“清君侧”为名废立皇帝,赵构对武将涉足皇权极度敏感,岳飞此举被视为触碰红线。*2.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请求赵构将淮西军划归其麾下以增强北伐实力,赵构起初同意,后反悔将淮西军交予张俊。岳飞愤而辞职,未经批准上庐山守孝。赵构认为岳飞“跋扈抗命”,派李若虚劝其复职时威胁“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乎?”暴露对岳飞忠诚度的怀疑。赵构开始限制岳飞兵权。
3. 岳飞所部军纪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民间威望极高,甚至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
南宋初年武将频繁叛乱(如苗刘之变),赵构对私兵化倾向极为警惕。“岳家军”之名被视作岳飞个人势力的象征,威胁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