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终究是有限的,它只能唤起读者在特定时空情境下的想象,因此,文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力量实际上依赖于读者与文字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激起不同的波澜,因为每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学术文章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时,所获得的意义不单单是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内容,而是与我们自身的经历和理解相结合的结果。
语言同样如此。当语言被说出来时,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还包括动作、语气、面部表情等多种非语言信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使得言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和意图的表达。语言的这种多维性使得沟通更为复杂,也更为美妙。作文时,作者需要意识到,任何言语的表达都可能因听者的理解和情感反应而变得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因人而异,正因为每个人的联想不同,这与个体的成长历程、对事物的看法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可能会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一个在现代生活中成长的人,可能更偏向于快速、直接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字虽然自有其固定的结构和组合,但其所传达的意义却是流动的、变化的。
在这一点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其组合不会改变,但读者的理解却会有所不同。就像古代的句读,不同的断句会导致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无法从客观上判定对错。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同一段文字中挖掘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古典文学,也体现在现代作品中。例如,经典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各有千秋。
因此,当作者试图表达一个概念时,应当清楚语言和文字本身所具备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有时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在阐述概念时,避免使用过于花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或者在提出概念之前,先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如果不这样做,这样的表达就显得非大众化,只适合小众圈子,难以广泛传播。
小众并不等同于高尚、高端或高水平,它只是说明你的视角与他人不同。因此,不必自诩为大师,名实应当分明。作者在创作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视角而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源自于对个人思想的迷恋,而忽视了读者的需求。确实,作者有时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考而写作,而非考虑被谁出版。然而,当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被称誉时,并被他人绞尽脑汁解读,这便成了特例。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责任是不可忽视的。
但我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晦涩难懂绝对应该受到批判。语言的复杂性并不等同于思想的深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学术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和传播知识,若语言过于晦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学术界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方便他人理解和吸收。
当你阐述思想时,应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无论是文言文、繁体字、英文、日文还是韩文,使用什么句式和形式都可以,前提是要统一、清晰。为了突出自身的独特性而创造新词汇是不可取的。大众与小众的区别不在于难度与晦涩,而在于人们最初的思考方式。虽然不同寻常,但经过深入思考后能够接受。然而,仍然可能会觉得这一切与自己不符。
因此,在创作学术概念时,作者应当反思:这真的有必要吗?这真的能突出我的价值吗?这真的能让它永流传吗?简单明了的表达不更好吗?这是每位作者在创作时应时常问自己的问题。也许学者们都会有这样的共性。若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那也难怪学术作品常常是小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