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慕避难所吧 关注:428,117贴子:27,323,449
  • 12回复贴,共1

文字记录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要了解我的可以关注了,从中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5-09-30 22:43回复
    方法480、电_影梦想家、些吾乄.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恍惚之间才发现现实好像不同于游戏,它没有关键点提示,不会弹出有重要任务,重要节点。组间休息站在熟悉的健身房,视野里却没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时,我反应过来了,他们应该在经历他们每年的重要事件,为什么我的心态如此平常呢,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我也不觉得他们吵闹,反而会去想象他们为了此次假期吵闹的样子,真好。也许这本就是一次平常的假期,只是一个更长的假期,更长的假期导致人们能有时间做更多的事,做一些平常两三天假期做不了的事,以至于他们有着平常假期没有的高兴。意义是人赋予的,他们赋予了这次假期特有的意义。思考着思考着,突然又想起来之前网上的一句话,你不是在十八岁的时候突然解锁了某项技能,某些思想,某些行为。确实人的行为与思想是连贯的,不会因为我十八岁了我才能谈恋爱,我一直都可以。不能被束缚着。我们不是一瞬间成长的,成长是一种量变引起的质变,是我们接触了足够多的样本,足够多的事件进行总结提取吸收后化为了我们内核的一部分。生活是连贯的,生活是没有暂停的,机会不会在你没准备好的时候给你暂停的选择,人生也无法重来。但是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不断对其重新赋予意义。我们都是人生初走一遭,有些东西不会很正常,你我的不理解也很正常,毕竟你我都未处在对方的境地,何来的设身处地。但是情商的作用也许就在此,是你即使不理解也要表现的想要去理解,首先给予对方的心理安心感,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关系大于对错。虽然没人教我这些东西,但我可以慢慢自己学。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9-30 22:43
    回复
      2025-10-12 05:03: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彳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9-30 22:44
      回复
        ok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9-30 22:45
        回复
          天天开心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9-30 22:57
          回复
            文字终究是有限的,它只能唤起读者在特定时空情境下的想象,因此,文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其力量实际上依赖于读者与文字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激起不同的波澜,因为每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心理状态都不尽相同。因此,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学术文章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时,所获得的意义不单单是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内容,而是与我们自身的经历和理解相结合的结果。
            语言同样如此。当语言被说出来时,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还包括动作、语气、面部表情等多种非语言信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性,使得言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和意图的表达。语言的这种多维性使得沟通更为复杂,也更为美妙。作文时,作者需要意识到,任何言语的表达都可能因听者的理解和情感反应而变得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因人而异,正因为每个人的联想不同,这与个体的成长历程、对事物的看法等因素息息相关。例如,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可能会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一个在现代生活中成长的人,可能更偏向于快速、直接的表达方式。因此,文字虽然自有其固定的结构和组合,但其所传达的意义却是流动的、变化的。
            在这一点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虽然是固定的,其组合不会改变,但读者的理解却会有所不同。就像古代的句读,不同的断句会导致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无法从客观上判定对错。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同一段文字中挖掘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古典文学,也体现在现代作品中。例如,经典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各有千秋。
            因此,当作者试图表达一个概念时,应当清楚语言和文字本身所具备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有时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在阐述概念时,避免使用过于花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或者在提出概念之前,先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如果不这样做,这样的表达就显得非大众化,只适合小众圈子,难以广泛传播。
            小众并不等同于高尚、高端或高水平,它只是说明你的视角与他人不同。因此,不必自诩为大师,名实应当分明。作者在创作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视角而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源自于对个人思想的迷恋,而忽视了读者的需求。确实,作者有时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考而写作,而非考虑被谁出版。然而,当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被称誉时,并被他人绞尽脑汁解读,这便成了特例。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责任是不可忽视的。
            但我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晦涩难懂绝对应该受到批判。语言的复杂性并不等同于思想的深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学术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和传播知识,若语言过于晦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学术界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方便他人理解和吸收。
            当你阐述思想时,应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无论是文言文、繁体字、英文、日文还是韩文,使用什么句式和形式都可以,前提是要统一、清晰。为了突出自身的独特性而创造新词汇是不可取的。大众与小众的区别不在于难度与晦涩,而在于人们最初的思考方式。虽然不同寻常,但经过深入思考后能够接受。然而,仍然可能会觉得这一切与自己不符。
            因此,在创作学术概念时,作者应当反思:这真的有必要吗?这真的能突出我的价值吗?这真的能让它永流传吗?简单明了的表达不更好吗?这是每位作者在创作时应时常问自己的问题。也许学者们都会有这样的共性。若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那也难怪学术作品常常是小众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10-01 08:19
            回复
              简单来说,你们使用的词汇太抽象,让我无法理解,请写得简单生动一些好吗?我不相信简化会改变你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简化并不意味着肤浅,它可以使思想更加透彻,使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理解并欣赏。
              此外,我认为,作为创造者,作者之所以创造,是希望向世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表达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外界世界的反应和理解。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精满则溢的状态,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并与他人建立联系。当然,写作有时也只是出于无聊的发泄。在创作内容之后,作品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作者分离。此时,作者与读者站在同一位置,分析作品只能从作品本身的语言现象及其叙事性来进行评价,而非追溯创作时的灵感和联想。但阅读作品时又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灵感与联想。
              作者自然有权解释自己的作品,但我认为这并不构成作品的一部分,只能算是茫茫人海中的评论之一。对于创作而言,所有事物皆为自然界的艺术品。美的评价因人而异,有人能欣赏完美之美,也有人能欣赏残缺之美,甚至有人能欣赏丑之美。对于创作而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具有时空属性。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没有本质区别,而现在的事物与未来又是如此。世界上留下的东西,没有不被争论的,没有能被完全理解的。完全的理解就像一直清醒地活着一样。
              创作在形式上存在各种局限性,当前的作品形式大致被分类,这只是为了便于归类。逻辑的存在与否并不是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标准的存在与否也同样如此。你能深刻理解作品,只是因为你与之同频共振。因此,是否能够理解作品,往往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人本质上是动物的一种,是什么让我们在感觉上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分?究竟是作品写得好、表达宇宙真理才被传播,还是因为其易于传播,或者是易于被易于传播的人传播才能被广泛传播。生命是一条漫长的线,而人类的发展是适应的游戏。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因素,但并非必要。是否因为你认为正确的世界就应该这样发展,而你认为不正确的就不能这样发展?
              人类的意识并不能改变世界,国家、社会也同样如此。然而,在更小的事务中,你是否能用意识去改变呢?我可以控制自己这样思考,这算是变相的自由吗?这是自我存在的体现吗?社会是人的社会,但社会的运作并不仅限于人。一个人要想在当前的社会中正常生活,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个性、能力和技巧,这正是在基于自身判断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
              说到底,人只有一张嘴巴,因此只能说出一张嘴巴所说的话。无论是小说还是自传,各领域的书籍如艺术类、科技类、实用类等,是否可以说它们都是人为的?我认为不仅是人为,其实是必然,出自人手罢了。人到底该如何对现象进行描述、评价,或者进行其他行为,没有人能得知。你可以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我也可以认为我说的是对的,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利。这种对秩序无改变的行为是可以随意行使的。压制人的不是事,而是人。制定规则的游戏中,有人乐意去玩,有人自定规则,有人不屑于规则,有人则选择不玩游戏。在这种身不由己的世界中,我是对的吗?是,也不是,这并不重要。
              最终,我们该感叹人们的想象力还是感叹自己的接受能力?我认为应该做自己,做那些在环境中自然而然想去做的事情,无论想法的强弱,无论是什么事情,我认为都应该去做。人本质上是普通的生物,行为上的差别只是想象力的不同。而跳出环境的思考是十分费力的,这取决于你自身的时空状态。因此,大多数时候,人们选择顺从环境是一个不费力的选择,尽管这未必是好的选择。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10-01 08:54
              回复
                想来想去还是放在这里吧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10-04 22:03
                回复
                  2025-10-12 04:57: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致亲爱的你,我感觉我们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感受你的感受,一切是如此真实,当彼此互相靠近,我们已经合二为一。山川之美,让人不禁生起征服之欲,想与你共赏这祖国的大好河山,携手征服,将其登顶的旖旎风光献与你。这世间唯赠这个是无关世俗的。好吧说了这么多没用的话,就是想说想多跟你待在一起,很喜欢跟你待在一起的时光,想继续多跟你待在一起,想跟你一起探索世界的美,以此共同充实我们的心灵,升华人生体验。想知道你还好吗,不知道你怎么样,世界每天都在运行,我会在你的计划中吗。感觉写了一段很无聊的话,但我以此来感谢与期望你给我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致亲爱的你。喜欢你。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10-04 22:03
                  回复
                    有点墨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10-04 22:06
                    回复
                      再谈到由物哀衍生出来的思考,我认为物哀与知物哀可以通过“吾爱”与“至吾爱”来理解其对人的意义,以及人的行为所代表的审美因素与所谓美的观念。美学在我看来必须是有意义的理论,而非华丽、晦涩难懂的辞藻堆砌,或是各种语义上的绕弯子,应该直白地说明现象。若这已是不成文规定,那美学的适用群体也必然是那些说不直白、不精炼话的人。
                      在我看来,美学的本质是实用的;美与美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美是因人而异的,但又应具有其范式,而美学则是研究美这一概念对人的作用。至于“吾爱”与“至吾爱”在日本美学或其他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想这也是因为它们对人的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吾爱”即心之所动,是人之常情。从字义上看,或者说现代的定义来看,“吾爱”与“物哀”似乎又有些许区别,但这强调的是心动于物哀的核心。
                      从意义上说,“至吾爱”与“物哀”是相近的,而“吾爱”又与“知物哀”相似。换句话说,首先要有“知物哀”,才能做到“物哀”。简单来说,就是先知后行,这可以称之为知行合一。在这一方面,行为是不可能先于知识的。这不是创造,而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认可与赞赏。
                      之所以“物哀”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正因其源自人类内心深处,与美好事物息息相关。其重点并不在于所心动的事物其本身的现象好坏,而在于内心下意识地将现象背后的相关事物置于心中。这就如同道家中的一个观念,将万事万物视作一体,此时即心动,万物皆在我心。
                      如此一来,美学似乎与主观唯心主义紧密相连。但我认为,美本身就是主观的,是人认为其美,所以它才是美,而非美本身的人才发现。美本身就是用来充实人类的。如果说美对人毫无意义,甚至是负面的,我想人类也不会为之着迷千年。人类一直找不到美学中的美,我认为大概是因为美确确实实是主观的,它与人对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更像是一种对世界和事物的附加观念,而非事物本身。
                      例如,我们认为大自然是美的,这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并非经过分析得出的,而是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对自然的认知。它经过我们的语义交织,最终形成。而我们也必定受惠于大自然,才会如此。我们并不需要专注于语义,而是聚焦于事物本身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其意义。
                      我们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一台使用已久的电脑是美的。虽然我们一直受惠于它,但在使用时并不会想着它的美。而我们赋予它的附加意义才是美的。例如,我们看到电脑时,不仅从外形看,而是思考它由芯片、线路组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便会赞叹其科技之美。
                      在我看来,美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赞赏与认可。同时,欣赏美也是一种美,因为这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认可。美的外在体现似乎就是个人世界观的反映。当我们交流讨论美时,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世界观的碰撞。这也解释了为何谈论美时,大家总是各执其词,因为世界观对每个人而言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
                      因此,我认为讨论美应从人类本身出发,探讨其对人类的意义,而非所谓的审美因素。这比单纯从美的词义分解与语义叠加更有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定义,终究是作用于人的,并且是由人自身去作用的。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还能够反思自身对美的认知。美的探索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是对自身内心的审视。美的存在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命,而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10-05 13: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