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字善冲,唐朝诗人。崔沔幼时家居成都地区,八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
“ 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
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
”
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妈说:
“ 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
灯笼。
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
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
游玩。
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母亲吃。
母亲吃了问:
“ 这是什么菜?”
崔沔说:
“ 这是高笋。
”
母亲便说:
“ 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
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
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
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
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
世人为之钦佩感动,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 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
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
”
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妈说:
“ 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
灯笼。
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
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
游玩。
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母亲吃。
母亲吃了问:
“ 这是什么菜?”
崔沔说:
“ 这是高笋。
”
母亲便说:
“ 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
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
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
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
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
世人为之钦佩感动,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