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来源于明末安庆世家阮自华,厌倦了官场之争,在怀宁黄梅山(位于怀宁月山和石镜之间)设立戏班,文物遗迹留存至今,聚集了一班文人雅客听戏消磨人生。叫黄梅调,用安庆本地语怀腔加官话为主体而非赣北话演唱,虽然安庆和鄂东都有大量讲赣北话的老表。由于通俗易学,后来在安庆附近传唱开来,成戏于怀宁石牌,被称为小戏,相对于京剧的大戏。近代因戏班到上海南京演出而出名,改小戏为正式名称皖剧类似于豫剧, 川剧等。建国后,某地人桂林栖利用手中掌握安徽戏曲的职权,将皖剧改名黄梅戏,然后黄枚县改简化名,恢复黄梅,之后才有了黄梅县发源地的碰瓷。而湖北黄梅采茶戏(楚剧悲腔)和安庆的黄梅戏(民间小欢乐调)根本不同,就是因为共用黄梅两字导致现在的争端。然而此(安庆怀宁)黄梅(山)非彼黄梅(县),所以湖北几十年都派人到安徽学戏,这是发源地该有的样子吗???京剧来源于徽班进京,到今天,京剧的对白还是经典的安庆官话而不是京城官话!安庆人基本不会否认黄梅戏和昆曲(延申的青阳腔)的渊源关系!黄梅戏由于嘉靖皇帝禁唱昆曲,安庆由于文化艺术活动丰富,老百姓喜欢上了通俗易唱的黄梅戏,黄梅戏也借鉴了昆曲的很多元素。历史记录,文物留存,和经典唱腔都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