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森在本月13号进行了一个写作相关的讲座,其中围绕着败犬的创作介绍了他对写作的理解,看完后感觉老登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这个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雨森第一卷各章节的起承转合是如何构筑的,第二部分则介绍了雨森在一卷往后是如何延续故事的主题的,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雨森塑造角色、埋设伏笔的方式
首先是败犬的主题,雨森将其定为“败北之后人生还将继续”,二三卷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继续完成一卷没能详尽展开的柠鞠故事,同时呈现温水从一开始孤身一人、到一卷末尾可以与人共处、二卷末尾能够陪伴他人、三卷末尾能够向他人伸出援手的成长
雨森认为叙事的手法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呈现故事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而要呈现故事,其重点在于“角色”——在雨森的眼中,哪怕一部作品里没有出现任何人物,仅仅是描绘风景,其中依然存在着某个不言自明的角色,那就是故事的讲述者
那么在对角色的刻画上,雨森是这样描述他如何铺设伏线的:比起简单地写“她去买了乌龙茶”,去强调“她总是买乌龙茶”,能够为后续的展开提供伏笔,提高人物的辨识度。譬如说,在恋爱作品里,通过写“不够体贴人心的他为她递来乌龙茶”,这样的情节暗示着“他一直在关注着她”;而在友情向的作品(雨森举了莉可丽丝当例子
),则可以通过写“闹别扭后对方给她递乌龙茶”,来暗示两人和好的意图

乌龙茶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通过刻画角色的习惯,后续围绕着这个习惯产生的人物互动,就能够成为情节展开的伏笔
雨森认为自己常用的埋设伏笔的手法就是这一方法的延伸,不难理解,即是通过为每个角色设计属于自身的行为模式,然后通过这一模式的强化和打破,来展现角色心境与情感上的转变
.
那么既然知道了雨森有意通过叙事的技术来引导读者思考,对于理解小说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写作的方式大家都懂,只要跨越了知其然的门槛,就会明白任何创作者在下笔之前必然是思考过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只有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才会单纯到写啥就是啥,隐喻、暗示带来的引导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一部长篇作品里的
就像是第六卷里温水看着冰淇淋苏打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点如此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饮料一样,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抛给温水看的,同样是要让读者去想的,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手一笔——若非如此雨森也不会时隔一年后又在特典里强调这个饮品和角色的关联
再比如说七卷特典里温水想着自己“身在丰桥却去了解东京的流行甜品有何意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雨森第一卷各章节的起承转合是如何构筑的,第二部分则介绍了雨森在一卷往后是如何延续故事的主题的,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雨森塑造角色、埋设伏笔的方式
首先是败犬的主题,雨森将其定为“败北之后人生还将继续”,二三卷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继续完成一卷没能详尽展开的柠鞠故事,同时呈现温水从一开始孤身一人、到一卷末尾可以与人共处、二卷末尾能够陪伴他人、三卷末尾能够向他人伸出援手的成长
雨森认为叙事的手法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呈现故事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而要呈现故事,其重点在于“角色”——在雨森的眼中,哪怕一部作品里没有出现任何人物,仅仅是描绘风景,其中依然存在着某个不言自明的角色,那就是故事的讲述者
那么在对角色的刻画上,雨森是这样描述他如何铺设伏线的:比起简单地写“她去买了乌龙茶”,去强调“她总是买乌龙茶”,能够为后续的展开提供伏笔,提高人物的辨识度。譬如说,在恋爱作品里,通过写“不够体贴人心的他为她递来乌龙茶”,这样的情节暗示着“他一直在关注着她”;而在友情向的作品(雨森举了莉可丽丝当例子


乌龙茶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通过刻画角色的习惯,后续围绕着这个习惯产生的人物互动,就能够成为情节展开的伏笔
雨森认为自己常用的埋设伏笔的手法就是这一方法的延伸,不难理解,即是通过为每个角色设计属于自身的行为模式,然后通过这一模式的强化和打破,来展现角色心境与情感上的转变
.
那么既然知道了雨森有意通过叙事的技术来引导读者思考,对于理解小说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写作的方式大家都懂,只要跨越了知其然的门槛,就会明白任何创作者在下笔之前必然是思考过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只有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才会单纯到写啥就是啥,隐喻、暗示带来的引导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一部长篇作品里的
就像是第六卷里温水看着冰淇淋苏打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点如此不符合自己风格的饮料一样,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抛给温水看的,同样是要让读者去想的,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手一笔——若非如此雨森也不会时隔一年后又在特典里强调这个饮品和角色的关联
再比如说七卷特典里温水想着自己“身在丰桥却去了解东京的流行甜品有何意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