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吧 关注:915,914贴子:22,042,987

〈原创〉胡适之先生 的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大家都在写读书笔记,我也来。
我的读书笔记相对比较宽泛,有读  书,报刊,电影,其它文艺作品,社会现象的感想--等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1楼2006-05-19 00:27回复
    • 60.211.139.*
    3. 图书馆
     胡适之


     某几次,朋友们谈到读书,纷纷从高档皮夹里拔出自己的借书证,我们小城市立的图书馆的借书证,名片大小,硬壳封塑,上有一寸头像。我没有借书证,只有悻悻地陪笑。我深知这小片子的意义:名片只有生意人和的哥才有呢,借书证可是读书人的事儿,品位、档次呀。
     我有一个梦想,想有一张借书证,倒不必证明品位和志趣,只想用它来读书、查阅资料更方便些,从而减少学习阅读中那些不必要的麻烦。然则何以多年来我却一直没能持有一张几十块钱就可以办理的借书证呢?我们这个图书馆是小城唯一的图书馆,气势颇庞大,瓷砖外墙,大理石铺地,螺旋楼梯,铝合金门窗,桌椅整洁,一个多么理想的读书场所。然则我曾探看多次,他的存书资源何其匮乏,优秀藏书何其稀少,与其不俗的建筑外观实难相称,与本城“文化大城”的称号实难相称。我察看过其库房,印象颇深有三:老旧书目汗牛充栋;新书中有许多盗版和非常优良版本;典籍类则潮湿发霉、蟫蚀蠹剥,令人扼腕痛心。我还曾查阅三种基本工具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大英百科》,此三书皆深锁于特藏室深闺而管理员又每每缺值,令人十分光火,此种基本工具书本为常用工具,深锁于内不见天日复合用之有?——所有这些就是我不办借书证的原因,好在图书馆的负责人并不在乎少我一个人20元/每年的换证费。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首要的是人们观念的现代化,除此以外任何现代化都不足以称现代化。要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首要的是打造领导者、拨付经费者和图书馆长的学习型头脑,除此以外免谈。
     我有一个梦想,手握一张借书证,可以方便地借阅到丰富优良的图书,并把整个图书馆放心地当成自己的书房。女馆员在家长理短时音量不要高过读者们,而读者们都在阒寂无声地阅读。


    4楼2006-05-19 00:45
    回复
      2025-09-03 17:48: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211.139.*
      4. 非典时期的读书

       胡适之


       因防非典事由,大家从不同单位聚在一起工作。中有一人气势充沛,形容严谨,每日随身带一册书,一有闲暇便埋头苦读,真读书人!我心中油然敬佩,今日世风如彼,而有读书人如此者,能不令人刮目相看?某日攀谈,我发现其所读之书是明显的盗版,不仅印刷质量低劣,书号、出版社、责任编辑也不符,更何况连作者姓名也盗用了,据我所知作者根本没写过这本书。语及于此,其人怏怏,“这是我从市图书馆借的”后半句“还能有假?”细看果然首页上的编号印章赫然在目,图书馆怎么可以这么不争气,啊?!盗版书折扣再大不能拿这种书愚弄读者呀!这位朋友又说:“我看了这本书的内容,还不算假。”朋友的愚忠令人感慨,盗版流毒已深入腠理。我诚恳地向他指出这本书的可疑之处,并建议他上网查一下究竟作者有无此书。“我没电脑!反正我觉得这本书是挺好!”这朋友愤愤地说。见其似乎意气用事,我便不复再言。以后见此人陆续苦读一些盗版、伪作及未流书,孜孜不倦,更不复多言。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读书多了,学问深了,会书生意气,不容质疑;一个人读盗版、伪作、未流类书多了,也会知识分子习气,不容撄逆鳞、抹鼻尖。


      5楼2006-05-19 00:47
      回复
        • 60.211.163.*
        顶!!!


        8楼2006-05-19 13:43
        回复
          7.胡适说:“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的社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


          9楼2006-05-19 18:04
          回复
            胡适先生的照片,年轻时


            12楼2006-05-20 00:01
            回复
              胡适先生的照片,年轻时


              13楼2006-05-20 00:03
              回复
                9.请大家谈一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只选一本,只评一句),希望畅所欲言,欢迎跟


                14楼2006-05-20 00:20
                回复
                  2025-09-03 17:4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19.146.111.*
                  鲁迅先生万古流芳


                  15楼2006-05-20 08:37
                  回复
                    • 60.211.165.*
                    送给15楼朋友一本书


                    16楼2006-05-20 08:45
                    回复
                      • 219.146.111.*
                      谢谢!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俺还不是知识分子!谢


                      20楼2006-05-20 08:52
                      回复
                        蝴蝶(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两支蝴蝶竟然是胡适写的,瀑布汗…


                        21楼2006-05-20 21:20
                        回复
                          • 221.2.30.*

                          对于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样的“一生”是平实的、积极的、智慧的,从经验到技巧、从技巧到艺术、从艺术到原则、从原则到哲学——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超越和升华。 

                          对于自己的“一心”理当怎样呈现这个问题,在与得意门生颜渊、子路交流各自的志向时,孔子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样的“一心”是朴素的、乐观的、仁爱的,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对一个群体的关爱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人群的呵护。 

                          经由“五十而知天命”章所表述的“一生”以及经由“盍各言尔志”章所显豁的“一心”,其实最浓缩地勾勒了孔子意味深长的“生存叙事”。在这一“生存叙事”中,无疑不可忽视“我”与“他”的群己之辨。表面看,孔子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叙述了自己的“一生”、从“他”的角度展开了自己的“一心”;实质上,“一生”离不开“一心”的信念导航,“一心”离不开“一生”的时光陶冶,孔子的“一生”与“一心”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这个问题就是“生活儒学”。在孔子的“生活儒学”看来,不仅要培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修己工夫,而且要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交往理智,从而,儒者的主体性与儒家伦理实践的主体间性使得“生活儒学”朝着自我、他人、人群、社会丰盈地、持久地开放。换句话说,即使历史上从来不曾存在过儒学意识形态化运动,儒者也将不断地、长久地被孔子的“生存叙事”所吸引,继而在“生活儒学”中敞开自身对于幸福和道义的向往与追求。 

                          在历史上,古文经学将孔子打扮成历史学家,今文经学将孔子打扮成政治家,理学将孔子打扮成哲学家。这样的打扮未尝没有其特定的时代意义,但是,从人之为人的精神立场看,正如以往许多默默无闻的儒家伦理实践者(其中也包括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3)所做的那样,我们今天更应重视的也是——孔子以切己的“生存叙事”展示了“生活儒学”最平实的光芒。这里要特别提醒人们的是:道德领域中“最平实”的光芒却是在“艰难困苦”中绽开的,而且,一旦“玉汝而成”,越是平实的也就越隽永。所谓“艰难困苦”,从孔子多次感喟“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论语·卫灵公》)可窥一斑,尽管他同样深信“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所谓“玉汝而成”,最好的例子自然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此杜维明有着精辟的解释:“孔子承认自己七十岁时即能根据自己的心愿去行动,而且每一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要求。这并不就是意味着孔子已成为一个‘礼’的专家,相反这却是意味着他能跨越那表面上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是什么’和‘应是什么’之间的沟壑。他热衷并通晓自我修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他能以一个艺术家的老练来进行这种修养。”4P13 

                          尽管如今“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5,然而,孔子的“生存叙事”毕竟曾经既在第一线的意义上、也在第一流的意义上造就了儒家的“生活儒学”的力度和深度。要是说“理解甚至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6P372,那么,当我们今天用生活的眼睛看儒学、用儒学的眼睛看生活时,经由孔子的“生存叙事”所开启的“生活儒学”就显然不能远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可能从中国人的“生存叙事”中消逸。 

                           “一心”尾随着“一生”,“一生”守望着“一心”,孔子的“生存叙事”从来不是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儒家的“生活儒学”更不是博物馆中的木乃伊。还记得胡适那首“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的新诗《希望》吗?1P82这也正是我们对于在现代中国敞开“生活儒学”的期盼。就像孔子的“生存叙事”一样,它看起来有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事实上每一个热爱人群、尊重道义的生命个体都会“不知老之将至”。 

                          参考文献: 

                           1胡适:《尝试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黄俊杰:《东亚儒家诠释学的一种类型——伊藤仁斋对《论语》的解释》,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陈晓毅:《儒家乎?儒教乎?——苗疆“堂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杜维明著、胡军,于民雄译:《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5张祥龙:《全球化的文化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求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3楼2006-05-20 22:06
                          回复
                            还是胡适照


                            24楼2006-05-20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