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60,549贴子:75,191,196
  • 19回复贴,共1

由明朝的“马”谈谈明朝的骑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写了一个长贴,分析朱棣的五征漠北。贴子中由于涉及到了明军出征的军队数量,及后续骑兵等军队数量等,又不免涉及到了明朝的总兵力及后勤保障供应等。
说实话是个挺烦人的活,查找各种资料烦不盛烦。我这里抱怨一句,同样是实录,《明太祖实录》与《明太宗实录》简直就是两个路数。《明太祖实录》可谓十分详实,特别注重对于每个月的朝廷各项开支记载,尤其是军事支出,包括大军出征后补助与抚恤,非常详实,具体到人数。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像很多人都对古代的军队出征数字不以为然,认为里面有水分的,一说十几万出征,认为那就肯定不是十几万,最多几万等等。这种说法虽然胡搅蛮缠了些,但如果谈论的是明以前的朝代,确实又让人无力反驳,因为具体的证据难查。可到了明朝这里尤其是洪武年间,查找就非常清晰了。比如洪武十四年,将军徐达北征,大家过去只知道是十万大军。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的话,又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说,这就是个虚的数字,实际没有那么多人之类的。
然而呢,《明太祖实录》特别实诚,直接给出了后续具体的支持数字:丙子给赐燕山等卫北征将士九万九千四百余人钞十五万八千四百八十五锭盐七万五千五百余斤(卷137)。当然不只这唯一的记载,前后还有一些实际支持的记载,包括从陕西补充的骑兵和战马都有具体的记载,这一年光是给徐达补充的战马就有两万来匹。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南征,这一次是直接动用了三十万大军。看起来数字好像也挺虚的,然而根据实录的记载,从洪武十五年到洪武十六年,分别发放给征南诸卫的赏功银及补助银均是按照人头去算的,多少个人头就发多少钱,像前期平叛结束并驻守云南的沐英部有六万人,我记得好像是直接拨了钞九万多,具体数字忘了,还要重新再去查,麻烦,这里就不贴了。总之最后我核算了一下,居然也真是三十万人的补助规模(并没有重复分发,具体赏赐的征北卫名字是不同的)。
所以我确实是挺惊叹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精细。就是说打仗的军队具体数字,从太祖实录里是不用去质疑其数字准确性的,因为后面一定会有与之相对的经济账能合上,像赏金,粮草保障,士兵衣物数量等等,都有明确的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核对,其实蛮有意思的。
然而,真特么的,然而当我再去查《明太宗实录》的时候,真是气得想骂娘。
《明太宗实录》的编纂者真特么的是个混蛋,他在编纂中基本上就只记载永乐时期每个月的收入,你能想象的到吗?比如永乐八年二月的第一次征漠北,具体的过程倒是比《明史》记载得更详细,但有关军费支出等那些孙子是一句没写。第一次出征归来,按道理应该是立即赏功,赏功的具体规格办法写得挺详细的,每个士兵每个将领该怎么赏,条陈清楚。但最后一共给了多少,发了多少钱,那是一句都不提的。真的是气死人。朝廷的支出是衡量一个朝代最重要的数据,光写收入有什么用啊?并且,它的收入记载也并不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明太宗实录》是压根不关心朝廷的经济状况。
但是呢,太宗实录又有一点比太祖实录好,那就是每到年末会有一个总结,将这一年国库收入情况及人口情况做一个汇报。太祖实录里是没有的,各别的年有,但也不详细。
……………………
我提以上这些东西是有些啰嗦。我只是想先告诉大家,后续要提到的马匹数量等与实录记载有着重大的联系。但因为实录记载中对于马匹状况的记录很少,更多的是马政的记录,因此后面我是难以提供具体的实录记述证据,所以在这之前只能先跟大家说声抱歉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后面我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就能明白的。
好了,楼下开始分析。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5-09-25 19:02回复
    好了,开始。
    我们谈到明朝的军力,尤其是骑兵数量,除了具体的记载数字外,好像之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像总兵力是好确定的,比如明洪武中期,全国都司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总兵力240万,这个好确定,因为编制在那里呢。
    但骑兵的数量是不好确定的。我们只能确定明初的骑兵数量一定是不少的,因为对手是蒙古嘛,像北境的作战,你用步兵去打蒙古骑兵肯定是没法打的,明初北元在北境的总兵力在七十万以上,骑兵数量保守估计在二十万以上,你不能指望徐达带着十万步兵去北征然后还能打赢,对吧?
    可是到底有多少骑兵是很难确定的。因为骑兵他首先得有马,然后要有骑士。像之前我提到的,洪武十四年,明朝从陕西给徐达的北征诸卫补充,里面提到的不只是马,还有上万骑士。这个时期徐达是负责北征,而傅友德等人则是再第二年南征,同样也需要马需要骑兵。如果再加上西北、西南等地的边军,需要的骑兵数量就更多了,也需要更多的战马来补充。
    但我们也知道,明初其实是缺乏战马的。在永乐十二年以前,明军的战马来源主要是建立的四个马场,即“马苑”。四个马苑再加上京中太仆寺的皇家马场等,每年也只能给明军提供三万匹战马。三万匹战马,也就只能扩充三万骑兵,但战马是消耗品,是会死的,不是战死就是病死老死。正常马的寿命大约25-35年之间,我们姑且算30年吧。在明初连年征战的情况下,每年三万匹战马的数量显然是无法补充军队的正常消耗的。
    明永乐七年,明进行常例的北征,由丘福带领“十万精骑”远征漠北。结果丘福大意,遭受伏击,全军覆灭。
    我今天之所以要写这个帖子,其实也和这个记录有关。因为这次败仗,不仅仅是朱棣五征漠北的引子,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地方。许多人都认为丘福这一次出征没有带那么多兵,另一个关键争议就是,即便十万大军,也不是十万骑兵。
    有关“十万”这个数字,相信从我开头的论述中你们也能明白了,这个数字是确定无疑的,包括后来的征北五十万大军这个数字也是确定的。因为当时明军的兵力确实就是多,且每次征北的例行人数每次都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其数字均能与后来的军事支出数字对上账。漠北之战的五十万虽然支出账上没写,但粮食账是能算出来的,为了第一次出征漠北顺利,朱棣在三月紧急从湖北浙江等全国粮产区紧急调粮数百万石入京供给北征大军,这一条记录倒是在《明太宗实录》里记载了。同时当月的紧急调盐记录也记载得很详细,足够说明朱棣第一次北征确实是带了五十万大军。
    还有,除此之外,在查询实录的时候我意外发现在第一次漠北之战里确实也是动用了大量的民夫运粮。这与之前我认为的一些想法是有出入的。有关的记录也记载在了实录当中,是朱棣与大臣讨论以人民夫运粮还是以车运粮的事,最后是朱棣拍板以车运粮比较好,因为更省人力。从这个记载里其实也坐实了一件事,即明朝的军粮运输是由民夫担当,并不算在军队数字之中。
    永乐第一次北征时明北方重镇合计军力在六十五万左右,出征漠北抽调了燕卫等六镇重兵,总兵力五十万是一个很合理的数字。具体这个就先不在这个贴子里分析了。
    妈的,跑题了。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5-09-25 19:27
    回复
      2025-10-11 12:46: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回马吧。有关明朝的马匹记载,《明太宗实录》里能给出的数字是一个很魔幻的数字。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记载。
      辛酉享 太庙是岁天下户九百六十万五千七百五十五口五千一百七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五赋税粮三千六十二万三千一百三十八石布帛一百三万四千六百三十八疋丝绵二十五万八百九十七斤棉花绒六十三万六千一百一十一斤钞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三百七十一锭金五十两银二十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两铜二千六百三十五斤铁七万九千七百九斤铅十一万九百一十六斤朱砂二千八十两海肥三十三万八千八十一索茶二万五千六百六斤盐一百四十万二千四百二十二引屯田子粒一千三十六万八千五百五十石马十二万二千四百一十七匹△馈运北京粮二百一万五千一百六十五石有奇△交阯上供金百三十二两。
      ……
      这是永乐八年十二月的记载。从上面的记载中,马匹的数字是122417匹。
      ……
      我们再看一个数字。
      是岁天下户九百六十六万五千一百三十三口五千八百六十八万八千六百九十一赋税粮三千二百四十二万六千七百三十九石布帛二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六疋丝绵二十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三斤有奇绵花绒六万九千三百一十斤课钞千六百四十万三十锭金千一百九十二两银二十八万五千七百六十七两有奇铜钱三千一百六贯铜二千一百二十八斤铁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七十五斤铅二万七百八十斤朱砂千五百四两海肥三十三万二十六索茶一百万四千六百九十五斤盐一百七万七千二百三十一引屯田子粒五百一十七万五千三百四十五石马一百一十九万九千三百一十五匹 馈运北京粮三百二十五万一千七百二十三石 交阯上供绢一千三百九十疋漆二千八百斤苏木四千八百斤翠羽二千八百个扇八千四百三十把
      ……
      这是永乐二十年数字。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看出什么来了吗?是的,最明显的是马匹数量,在这一年记载的是数字是1199315。这一年有了近一百二十万匹马。
      ……
      ……
      因此,就有人表示,这是因为从永乐十二年起,开始了新的马政,让民间养马,所以马匹迅速增加的结果。
      我认同这个大的结论,然而,我有一些问题在里面。
      第一哈,我前面没有贴,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那就是永乐五年的时候,马匹的数量是十万。再往前呢,在洪武年间的时候,有一年马匹的统计数字是六万。我们不说洪武年间的常年作战,只说永乐时期,单单只是永乐七年,丘福便一次丧师了十万骑兵。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十万大军里并不全是骑兵,是以骑兵为主或者至少有几万是骑兵,我们狠一点,就算四万好了。那么十万减去四万,剩下的是多少呢?六万。那么到永乐八年的时候,哪来的十二万匹马呢?
      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后面,到了永乐九年的时候,马匹数字变成了十五万,然后逐年增多。
      是的,以四个马苑的马匹补给量,正好是三万,正好能符合这个增长数字的。
      可我后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即是这个贴子今天的分析重点,需要吧里的朋友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下。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5-09-25 19:41
      回复
        这个问题就是,明朝的民间不用马吗?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任何时代,交通不发达,马匹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无论是民间的货运,长途旅行,还是地方上的剿匪、保境安民,还有驿站的信息情报传递,等等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马匹来运输。
        从实录里的人口统计数字,我们已经知道,在永乐时期人口已经达到五千多万,后期更是增长到了六千多万。六千多万的人口,衣食住行,势必全国需要大量的马匹,对吧?
        那么我们不说人口的事,只说明朝的具体地方下辖。明朝是郡县制大家知道,但大家知道明朝有多少个县吗?答案是1432个。我们取整,算1400个县。明朝采用的是“里甲制”,也即相当于乡镇,每五户人为一甲,每11甲为一里。就差不多是一个村子能有600来人口,然后若干的村子组成了一个县这样的格局。一个县的总人口,少的大约为几万,多的则有十几万。
        那么我们现在就算这1400个县里的马匹数量。一个县是不是至少得有一点马,来保证基本的运输与公务?每个县是不是也得至少有一营官兵来负责保境安民?我们就算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几万人口,起码这个县里得有几十匹马吧?是不是我一说这个数字你都想乐?一个几万人口的县,连运输带公务带剿匪居然只算几十匹马,特级穷困县吧?但我们不纠结,就按照最少的去算。我们给他一个县,几万人口,只穷得有三十匹马。
        那么全国1400个县,就有四万多匹马了。是的,1400个县,全是几万人口的县倒也合理,毕竟一共才五六千万人嘛。
        我们这里再来算一下驿站。按明制,我记得是每六十六里要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要常设驿官一人,兵丁55人,合计五十六个。当然,后来便没有那么多了,有的驿站甚至只有几个人。然而驿站是要有马的,至少靠近边境的驿站是一定要备马的。那么全国的驿站有多少呢?答案1500个。并且,明朝特别规定,非军事重镇不给驿,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驿站还全靠近边军重镇,嘿,邪了门了。
        这里面,我们加上一千匹马不过分吧?
        还有,前面我们统计各县马匹的时候,统计的是基本运输,公务,兵营里的马匹。但我们其实并没有去统计民间的商业运输,比如镖局、比如商业陆运。马车它得用马吧?跨省运输,你不能指望着用驴吧?这个具体的数字我没有查到,可我们依据今天的基本商业运输情况也能明白,起码是需要很多马匹的,在这里,我仅仅就只给它算一万匹马,不过分吧?
        还有,对,还有,除了这些之外,明朝皇室贵族,各地王爷,各地方的公爷侯爷,家里人出行也总得备马吧?你放今天也没见到哪个当官的家里没有车吧?没见过哪个富人没有自己的马车吧?是不是全加起来又是一个数字?
        我们就都把这个数字往最低了去说,除了军事上的应用之外,全国的马匹数量至少至少也要保持在六万左右吧?
        那么明太宗实录里的马匹统计数字怎么可能对得上数呢?
        别说十二万十五万,你就算是二十万也对不上啊。不打仗了吗?不要骑兵了吗?永乐时期面对北元至少在北境五十万的军队,就拿着几万骑兵去作战是吗?
        哦,骑兵在前面冲出了好几百里地,几十万步兵在后边看着,摇旗助威?
        那这仗别打了,连明末还不如呢,甚至连汉初都不如呢。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明实录里的年度报告总结里,所有的数字都是当年的国库收入数字。而马匹呢,是当年新产出数字。
        大家请看上一楼层一系列的数字记载,我们会发现基本变动不大。如果这个数字是国库现存的统计数字,那就有几个疑点了,第一是银两数字,你可以去查太宗实录,每一年基本上都是二十多万两,金更是可笑的始终维持在50两。然后是最关键的大明宝钞,这个是长年维持在九百多到一千多锭的数字。其余,像盐铁铜朱砂,整体的变动都不大,基本可以认为维持恒定了。其中变动比较大的就是粮税,但也基本上维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而在永乐时期我们知道,财政越往后越是入不敷出的,在查阅实录的时候我发现,永乐时期连年都有地方灾害,在永乐七年开始第一次征漠北以后,不久便开始造船,郑和开始下西洋了,再加上要修编永乐大典,当时明朝的财政状况相当糟糕。
        那么国库就完全不可能维持国库每年都有这么固定的存银,每年都不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个年度统计是每一年的国库收入项。那么也就是说,相应的,马匹它就不是一个全国的总计数字,而是每年新增的马匹数量。
        可是说到这里,大家也会惊到了。因为到了永乐末期,统计里居然能新增一百二十万匹马的吗?这不胡说八道吗?
        不,我没有胡说。我来分析给你看。我先说结论哈,新增的统计没错,但马匹呢,也真的没那么多。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5-09-25 20:15
        回复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这里就要谈到永乐时期的马政了。在永乐八年,由于开始了对北元残部的作战,明朝全国马匹数量不足的问题再次提上了日程。明朝面对的问题还比较复杂,它不只是缺马,尤其还是缺战马。所谓战马也就是蒙古矮马,能长途奔袭的耐力比较强的马匹。但明朝在当时没能占据比较好的马场,所以最后提供战马的马场也就只有四五个。
          因此在永乐中期便实行了新的马政,即民间马政,由百姓负责养马。
          马政分为三方面,按户养马,按丁养马,按亩养马。说白了,就是要么按人头养马,要么就按你家的草地来养马。你家如果人口多,就给你收取人头马税,你家如果草地多,就按照草地面积收税。但也不是说收税,等于是明朝将马交给你来养,明朝每年还有补贴,你要是能把马养活了养好了,你非但不用交其他的税赋,你还能挣钱。
          初期定的规矩是江北的地区的马户,一户养一匹马。江南的百姓由于不善养马,所以五户养一匹马。可后来发现不行,太苛刻了,就变成了江北地区的马户,每五个人养一匹马,而江南的百姓呢,每11个人养一匹马,即一甲养一马。
          看起来挺好的,不过实际的执行中没那么顺利。马并不好养,所以马如果是病了,死了,马户们不只得不到钱,还得把马钱赔给明朝廷。然后呢,由于涉及到朝廷的补贴,各地官员还有太监都开始向马政下手了,直接造成了养马的百姓养到死,一分钱得不到还可能饿死。但那都是后期的事了。
          至少在永乐时期,这个政策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由于一开始政策不错,老百姓们便非常的愿意养马,毕竟养马之后其它的税便不用交了,看上去实惠不少。也所以永乐十二年以后,全国的马匹生产数量激增。
          可是呢,马这东西不是那么好养,养得再快它也有个程度啊。到日子该交马了,结果马养不活,老百姓怎么办?总不能杀头吧?所以明朝廷便规定,马户们可以自己交钱,补上马的亏空,等于是老百姓自己把马给买了。一匹马当时的市价在二十两银子左右,以三年成马出栏去算的话,每年得需要七两银子。按照11个人养一匹马算的话,每人掏六钱多银子,这样基本上一家还是能负担得起的。
          所以,在新的马政作用下,永乐时期的马匹确实是增多了,这不假。但后期增长到那么恐怖的数字,就不对劲了,这个数字很显然是把民间马户们赔偿的马匹钱算进去了,也就是马户们每拿出二十两银子,在账面上这便被记成一匹马了。要说也对,毕竟种马是给了老百姓嘛,你养死是养死了,可马得算数啊。
          可是以我们今天的经济眼光,很显然这里面的弊病太多了。各地方负责马政的官员,只要随便大手一挥,联合太仆寺或者御马监的那些太监们一作假账,马的账面数字就有了,可实际的马匹根本就不够。这个问题果然在后面发酵了,并且在万历年间成了大问题,当时的情况是,马政还是执行的永乐时期的马政,可民间也好,军队也好,已经没马可用了。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万历末年,辽东理论上该有十万骑兵,然而实际上却只有三万不到四万的骑兵。
          不过不管怎么样,从永乐中期以后,明确实是不再缺少马了。随之而来,骑兵就大量增多了。每年一百多万的账面新生数字,我们就算给他打个七折八折,每年都还有二三十万匹马的出产呢。
          明朝民间的实际马匹需要量,肯定是远远高于我们之前估计的六万匹这个数字的。想想看,明朝的土地再小,它也有五百多万平房公里呢,永乐后期五千八百万的人口总量,还有国内环境平稳很日益涨起的商业运力需求,民间需要保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马匹是很正常的。我们之前算一个几万人的县的马匹量,是按照三十匹算的,可正常的情况下,三十匹怎么可能够呢?一个县拥有三百匹马,连民用带兵营里的储备,多吗?不多的,很少了。
          这就像今天一个四万人的边远小乡镇,一个乡镇里有三百辆车,连货车带公务车带民用车,你觉得多吗?虽然不能和今天这么发达的交通去比较,可明朝也终究是一个中世纪的帝国,你也总不能把它想象得太窝囊了。
          我再说一个数字,我国在建国初期进行的统计,全国有马匹487万匹,当时是三亿人口。而到了1977年,我国全国的马匹总量达到了1145万匹,但当时我们国家有九亿人口,并且国民已经有了自己的自行车、汽车等。以建国初期的国内情况,马匹还是主要运力,虽然比明朝时期发达,却也没有发达得太多。三亿人口除以六的话,分担的马匹数量应该为80万匹。也即是说,在永乐时期五千多万人口的情况下,在以马为主要交通运力的客观情况下,全明朝至少应该保有80万匹马的数量才能负担得起基本的全国交通运输。我们将这个数字再缩减,缩减为60万,是不是就符合了上面分析的明朝民间的基本需求量?
          那么剩余二十万,最少二十万,是永乐时期明军应该保有骑兵数量。而鉴于永乐时期马匹的爆炸式增长,这个数字肯定是要更多的,我认为达到三十万或者四十万的骑兵数量都是合适的。永乐时期全国兵力至少在240万左右,南疆与北疆,西北、西南四地总计拥有四十万骑兵的规模,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讲也是合理的。
          并且,骑兵一定是主要集中在北境重镇。后来,随着马政弊端显现,已经明朝国力降低,终于到了明英宗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精锐骑兵在这一变故中损失严重,从此明朝陷于长久的马匹不足的状况中。
          分析到这里,是不是我的这个逻辑是比较合理的?大家怎么看呢?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5-09-25 20:53
          回复
            另外,看到实录中的国库财政收入记载后,我又突然想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明朝的财政收入情况。
            其实其实很多人一谈到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觉得岁入特别的低,简直是匪夷所思的程度。
            也确实是太低了,低得匪夷所思,别说和宋代去比较,和后面的清朝也实在是差太多了。
            但在看过实录里的记载后,你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岁入不是能单纯的去看它的货币收入,比如宋不能去看收了多少的贯的税赋,清也不能去单纯的算收了多少白银入账。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是一个整体的,最主要的大头是田赋,也就是粮食,然后是农产品,布帛这一类的,再然后才是实银收入,比如明朝的大明宝钞,金、银等两项。还有其余的矿产资源,盐、铁、铜等,这些固然也是可以收商业税的,但矿产本身历朝历代也要直接当作地方税赋收上来用的,在进入国库以后这些物资也属于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以明为例,大明宝钞虽然不怎么保值,可在明朝廷层面它就是一比一兑换银两的。粮食呢,由于历朝历代粮食的价格基本稳定,每石价格在三到五钱之间,所以收上来的粮食是可以换算成粮食折价的。
            清朝为什么每年有七八千万两的财政收入呢?你以为这七八千万两都是白银吗?当然不是的,这个财政收入是连同粮食、布帛、茶叶、盐铁等资源折价,再连同实银、关税、矿税等乱七八糟的税赋加在一起,折合成了七八千万两的。在清初还不像现在这么折,可是等到了光绪年间的时候,财政收入的四柱表里就全都按照白银去核算了。
            同样的,宋朝也是如此。宋真宗一年一亿六千万贯的财政收入,按照实银去算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然而把粮食、茶叶、盐等实际物资,再加上各种税收加起来,就折合了一亿六千万贯。而宋朝铜钱与银的比价是一贯对一两白银,所以宋朝的岁入是一亿六千万两,位居中国历史榜首。
            永乐年间的财政收入,我大概算了一下,全折成白银的话三千多万两到四千万两的样子。少确实是还是少,这个财政收入应该是唐代以来最少的财政收入,在永乐年间又打仗又造船的情况下肯定是完全不够用的,要不说明朝穷呢。但这个数字也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明朝只有几百万岁入,真要一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的话,那明朝从洪武年间就玩完了。
            事实上就是明朝的商业税收实在是太少,哪怕到了万历年间要打仗了,实银收入也才几百万两。这个实银收入基本全是商业税收,税收这么点钱,足可见钱都被谁给捞走了。当然这也不是替老猪家洗白,毕竟谁让你制定了这么个经济框架,又不图改变,怎么样也翻不了身的。
            可咱们的原则是,黑明是可以的,要合理的去黑,不能无脑的去黑。像财政收入这种东西,白纸黑字能查到的,就别在这方面做文章,属于反智了。


            IP属地:内蒙古6楼2025-09-25 21:54
            收起回复
              涨知识了,不过兄弟,你以为这是十几年前的贴吧吗,这些年经济好了,谁都能用上电脑手机了,啥人都能来贴吧的。你给这里大部分连正经史书都没看过的,科普这个有啥用啊。你要发个洪武厉害还是永乐厉害的帖子,都比这个有人气。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9-25 23:29
              收起回复
                哥们做个视频和PPT吧,这么大段,贴吧一堆立场起手的都不怎么看哈哈哈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9-26 10:12
                收起回复
                  2025-10-11 12:4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唐朝陇西、朔方、安西北庭几镇的军马数量记载也很详细,每镇都不过若干万,只不过新旧唐书里记载的唐代骑兵作战规模,动不动都是五位数朝上,很难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9-26 12:37
                  收起回复
                    顶顶,摆史料是好文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9-26 13:34
                    收起回复
                      厉害啊,能查这么多资料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9-26 16:19
                      收起回复
                        我印象唐朝是習慣乘十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9-26 19:40
                        收起回复
                          捻军骑着骡子毛驴打的满蒙骑兵满地找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10-02 13: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