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个长贴,分析朱棣的五征漠北。贴子中由于涉及到了明军出征的军队数量,及后续骑兵等军队数量等,又不免涉及到了明朝的总兵力及后勤保障供应等。
说实话是个挺烦人的活,查找各种资料烦不盛烦。我这里抱怨一句,同样是实录,《明太祖实录》与《明太宗实录》简直就是两个路数。《明太祖实录》可谓十分详实,特别注重对于每个月的朝廷各项开支记载,尤其是军事支出,包括大军出征后补助与抚恤,非常详实,具体到人数。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像很多人都对古代的军队出征数字不以为然,认为里面有水分的,一说十几万出征,认为那就肯定不是十几万,最多几万等等。这种说法虽然胡搅蛮缠了些,但如果谈论的是明以前的朝代,确实又让人无力反驳,因为具体的证据难查。可到了明朝这里尤其是洪武年间,查找就非常清晰了。比如洪武十四年,将军徐达北征,大家过去只知道是十万大军。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的话,又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说,这就是个虚的数字,实际没有那么多人之类的。
然而呢,《明太祖实录》特别实诚,直接给出了后续具体的支持数字:丙子给赐燕山等卫北征将士九万九千四百余人钞十五万八千四百八十五锭盐七万五千五百余斤(卷137)。当然不只这唯一的记载,前后还有一些实际支持的记载,包括从陕西补充的骑兵和战马都有具体的记载,这一年光是给徐达补充的战马就有两万来匹。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南征,这一次是直接动用了三十万大军。看起来数字好像也挺虚的,然而根据实录的记载,从洪武十五年到洪武十六年,分别发放给征南诸卫的赏功银及补助银均是按照人头去算的,多少个人头就发多少钱,像前期平叛结束并驻守云南的沐英部有六万人,我记得好像是直接拨了钞九万多,具体数字忘了,还要重新再去查,麻烦,这里就不贴了。总之最后我核算了一下,居然也真是三十万人的补助规模(并没有重复分发,具体赏赐的征北卫名字是不同的)。
所以我确实是挺惊叹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精细。就是说打仗的军队具体数字,从太祖实录里是不用去质疑其数字准确性的,因为后面一定会有与之相对的经济账能合上,像赏金,粮草保障,士兵衣物数量等等,都有明确的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核对,其实蛮有意思的。
然而,真特么的,然而当我再去查《明太宗实录》的时候,真是气得想骂娘。
《明太宗实录》的编纂者真特么的是个混蛋,他在编纂中基本上就只记载永乐时期每个月的收入,你能想象的到吗?比如永乐八年二月的第一次征漠北,具体的过程倒是比《明史》记载得更详细,但有关军费支出等那些孙子是一句没写。第一次出征归来,按道理应该是立即赏功,赏功的具体规格办法写得挺详细的,每个士兵每个将领该怎么赏,条陈清楚。但最后一共给了多少,发了多少钱,那是一句都不提的。真的是气死人。朝廷的支出是衡量一个朝代最重要的数据,光写收入有什么用啊?并且,它的收入记载也并不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明太宗实录》是压根不关心朝廷的经济状况。
但是呢,太宗实录又有一点比太祖实录好,那就是每到年末会有一个总结,将这一年国库收入情况及人口情况做一个汇报。太祖实录里是没有的,各别的年有,但也不详细。
……………………
我提以上这些东西是有些啰嗦。我只是想先告诉大家,后续要提到的马匹数量等与实录记载有着重大的联系。但因为实录记载中对于马匹状况的记录很少,更多的是马政的记录,因此后面我是难以提供具体的实录记述证据,所以在这之前只能先跟大家说声抱歉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后面我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就能明白的。
好了,楼下开始分析。
说实话是个挺烦人的活,查找各种资料烦不盛烦。我这里抱怨一句,同样是实录,《明太祖实录》与《明太宗实录》简直就是两个路数。《明太祖实录》可谓十分详实,特别注重对于每个月的朝廷各项开支记载,尤其是军事支出,包括大军出征后补助与抚恤,非常详实,具体到人数。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像很多人都对古代的军队出征数字不以为然,认为里面有水分的,一说十几万出征,认为那就肯定不是十几万,最多几万等等。这种说法虽然胡搅蛮缠了些,但如果谈论的是明以前的朝代,确实又让人无力反驳,因为具体的证据难查。可到了明朝这里尤其是洪武年间,查找就非常清晰了。比如洪武十四年,将军徐达北征,大家过去只知道是十万大军。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的话,又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说,这就是个虚的数字,实际没有那么多人之类的。
然而呢,《明太祖实录》特别实诚,直接给出了后续具体的支持数字:丙子给赐燕山等卫北征将士九万九千四百余人钞十五万八千四百八十五锭盐七万五千五百余斤(卷137)。当然不只这唯一的记载,前后还有一些实际支持的记载,包括从陕西补充的骑兵和战马都有具体的记载,这一年光是给徐达补充的战马就有两万来匹。
洪武十五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南征,这一次是直接动用了三十万大军。看起来数字好像也挺虚的,然而根据实录的记载,从洪武十五年到洪武十六年,分别发放给征南诸卫的赏功银及补助银均是按照人头去算的,多少个人头就发多少钱,像前期平叛结束并驻守云南的沐英部有六万人,我记得好像是直接拨了钞九万多,具体数字忘了,还要重新再去查,麻烦,这里就不贴了。总之最后我核算了一下,居然也真是三十万人的补助规模(并没有重复分发,具体赏赐的征北卫名字是不同的)。
所以我确实是挺惊叹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精细。就是说打仗的军队具体数字,从太祖实录里是不用去质疑其数字准确性的,因为后面一定会有与之相对的经济账能合上,像赏金,粮草保障,士兵衣物数量等等,都有明确的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核对,其实蛮有意思的。
然而,真特么的,然而当我再去查《明太宗实录》的时候,真是气得想骂娘。
《明太宗实录》的编纂者真特么的是个混蛋,他在编纂中基本上就只记载永乐时期每个月的收入,你能想象的到吗?比如永乐八年二月的第一次征漠北,具体的过程倒是比《明史》记载得更详细,但有关军费支出等那些孙子是一句没写。第一次出征归来,按道理应该是立即赏功,赏功的具体规格办法写得挺详细的,每个士兵每个将领该怎么赏,条陈清楚。但最后一共给了多少,发了多少钱,那是一句都不提的。真的是气死人。朝廷的支出是衡量一个朝代最重要的数据,光写收入有什么用啊?并且,它的收入记载也并不详细,从中可以看出《明太宗实录》是压根不关心朝廷的经济状况。
但是呢,太宗实录又有一点比太祖实录好,那就是每到年末会有一个总结,将这一年国库收入情况及人口情况做一个汇报。太祖实录里是没有的,各别的年有,但也不详细。
……………………
我提以上这些东西是有些啰嗦。我只是想先告诉大家,后续要提到的马匹数量等与实录记载有着重大的联系。但因为实录记载中对于马匹状况的记录很少,更多的是马政的记录,因此后面我是难以提供具体的实录记述证据,所以在这之前只能先跟大家说声抱歉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后面我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就能明白的。
好了,楼下开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