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60,588贴子:75,220,972
  • 20回复贴,共1

长贴,详细分析朱棣五征始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醒,这个贴子会很长哈,因为资料要贴很多,当中更主要的是分析。觉得麻烦的慎入。
在贴子开始之前,楼主要事先讲明一件事,也即很多人对于我国古代战争中军队人数的理解问题。
现在的网络环境很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人对于古代战争的认识就很奇怪,有很多的人脑袋里有一个很古怪的想法——就是古代战争没有那么多人,古代战争养不起那么些兵,古代战争里记载的军队作战人数都是虚假的。
你问他为什么虚假,他也拿不出个具体的数据来,就只跟你说,经济不行,养兵废钱之类的,吧啦吧啦一顿。
而另一些人呢,一提到军队数量,他就给你扯“民夫”,说部队的实际作战人数没那么多,大部分都是运送粮草的“民夫”。有关这一点,实在是让人有点无力吐槽。
我把这两点简单并述一下吧。
首先夏商起,至周、汉,再到三国到两晋,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兵”与“民”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也即士兵的职业化进程非常之慢。像先秦时期,你拿得起锄头即为农,拿得起长戈即为兵。老百姓要服“窑役”,“役”里便有兵役,各国服兵役的时间基本差不多,短的要半年一年,长的要两年三年。战争时期,你拿得起武器即为兵,就要参与作战,具体的比例视战况而定。
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总人口在五百万左右。长年基本的兵力至少要维持在五十万才能保证基本的防线安全,这个比例至少是十比一。而在长平之战时期,赵国在这一时期全国总兵力在四十五万至五十万之间,长平之战后赵紧急动员,在数年间又组建了一支四十万的军队。你不要单纯的去考虑能不能养得起这么多军队,一个国家处在生死存亡之间的时候,“全民皆兵”并不是什么玩笑,在战国时期尤其如此。在特殊的时期,你拿得起武器就要去打仗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古代的这个概念,那你可以想想今天的朝鲜。朝鲜今天有两千万人口,其正规军加预备役人数在六百万,约等于其三分之一的人口。一旦发生全范围性的战争,你不用怀疑朝鲜能组建出一支六百万的军队出来。当然你可以质疑这六百万人的整体作战能力,但我想你不会怀疑他们有至少六百万支枪对不对?
冷兵器时代,在战争全面爆发时期,十比一的人口军队比例是一个标准数字,也是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常规作战能从容负担得起的数字。这个比例并不是我这里瞎说的。战国时期,七国总人口大概两千万,根据目前可见的古籍中记载七国军队总数大致也维持在二百万人左右,十比一的比例。
秦末全天下老百姓揭竿而起,各方军队总数量又是维持在二百万左右,总比例也依旧是十比一。
这个军队规模比例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国家统一后军队规模都有缩减,比如秦,统一后全国常备兵力缩减为七十万。汉在评定诸王之乱后,全国常备兵力也大致在这个数字。
三国时期这个比例又变动了。汉末时期,根据各州基本人口数字来算,军队比例达到了七比一到五比一的比例。三国时期,全国总兵力又大概回到了十比一的比例,比如三国末期晋统一战时晋吴双方总兵力一百四十万,当时全国人口也恰巧在1400万左右。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5-09-24 05:42回复
    如果细谈战争时期人口比例的话题,要讲好长好长,如果还要列举史料的话这个贴子想谈到朱棣五征就要一个月之后了。所以后面我便概述一下。
    大致上,冷兵器时代中,在士兵职业化之前军队的人数始终维持在很高的比例。并且统一的时代与割据的时代比例又不一样。按照士兵职业化来算的话,从刘宋府兵制建立起,一直到唐代属于一个漫长的转折时期。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到了唐代士兵完成了职业化。也是在士兵职业化之后,“兵”与“民”这两个概念才彻底的分开,战时军队比例才有所降低。
    所以在大部分的历史记载中,你不用怀疑一场战争动用了多少军队是不是很夸张。夸张的记载当然也是有的,史书里的那些”号八十万”等等记载都证明了那个数字是存疑的,但史官也相应的记述了。你不能以现在的军事观念去看待古代的战争人口比例问题,你哭错坟了。
    另一点是“民夫”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前面所提到的比例问题也有直接联系,同样也与时代有关系,与士兵职业化有关系。在早期民夫与士兵并无绝对的区别,我们说了,老百姓要服“窑役”,民夫运送物资也是“役”的一种。当中有一些区别,比如“兵役”是由男丁来服的,但像运送物资的“役”男女皆可。运送后勤的男丁拿起武器来,他仍然就还是兵。但这种模糊并不是说民夫就一定能算成兵力,因为服兵役是要登记的,你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有多少军队规模不是按照民夫来算的,是按照你这个国家士兵登记服役记录来算的。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这就是四十万的军队,跟你有多少负担后勤民夫没有关系。各国都是如此,不然谁家都敢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家有百万雄兵了。虽然真的可以组建起那么大的军队,可兵役登记与否,终究是不一样的。唐以后士兵职业化,兵就是兵,民就是民,二者界限开始清晰。有些战争确实是需要动用民夫运送物资,但民夫是要给钱的,懂吗?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后面我提到漠北五征时会重点提到的。这里我提前告诉你,在明朝士兵已经高度职业化的时期,并不存在民夫参战这个概念,有大量的证据,这里先不谈了。
    好了,前提说完了,我们正式开始这个贴子,大家坐好。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5-09-24 05:58
    回复
      2025-10-11 14:52: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永乐七年,八月,明朝打了一场惊天败仗。
      为什么说是“惊天”,实在是因为这一场战争的失败是明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哪怕是在整个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也是很少发生的,重大的失败。
      《明史本纪卷六》记载:“秋七月癸酉,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讨本雅失里。八月甲寅,丘福败绩于胪朐河,福及聪、真、忠、远皆战死。”
      如果说漠北五征有一个源头,那么这次的败仗毫无疑问就是其源头之一,也是促使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的决定性原因。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一次征北之战,明军的准备可谓十分充分。带军的淇国公丘福是朱棣的心腹大将,战功累累,不可谓经验不丰富,是一员正经的猛将。而这一次北征也不是仓促而行,后勤供应等准备都很充分,属于明初惯例性的征讨大军。最重要的一点,丘福这次征北带的不是十万普通步军,而是十万精骑。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五》:“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充总兵官。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以十万骑行。”
      “聪战死,福及诸将皆被执遇害,年六十七,一军皆没。”
      《明史列传二百十五》:“明年,获其部曲完者帖木儿等二十二人,帝因复使给事中郭骥赍书往。骥被杀,帝怒。秋,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将精骑十万北讨,谕以毋失机,毋轻犯敌,一举未捷,俟再举。”
      从这三条记述里,我们可以知道三件事,第一,丘福的征北军带的是十万明朝精锐骑兵。第二,准备充分,郭骥是被杀是永乐七年春发生的,七月丘福出兵。第三,全军覆没。
      什么概念呢?这是明朝自建国以来最惨烈的一次败仗。在此之前,明朝在与北元的战斗中可谓占得了先机,逐步残食,把蒙古诸卫打得一点脾气也没有。当然,打仗必然也胜有败,但明军从未吃过这么大的亏。
      并且这可是十万精锐骑兵,而不是说十万步兵。茫茫草原之上,想要一战歼灭十万骑兵的阵容,那实在是太难了,首先一定是要在地形上困住对方大军,然后要有足够规模的军队规模将之围困,才能将十万骑兵一举歼灭。丘福不是孬种,当时的明骑兵也是百战精兵,想做到这一点在当时来讲简直就是做梦。
      但丘福把对方的梦给实现了。
      《明史145》里将这一战记载得很详细了,有些长,我就不贴了。具体点,就是朱棣已经很谨慎,在丘福出征之前便告诫丘福不要冒敌深入,要稳扎稳打,并且还叮嘱了两次。可结果丘福抓到了一个蒙元小官,中了对方的计,贪功冒进,最后被全歼。所以这场大战的失败,全是丘福一个人的锅。
      吃了这么一场大败仗,朱棣终于忍不了了,因此才有了第一漠北亲征。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5-09-24 06:30
      收起回复
        路过,看看有多长一个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9-24 06:40
        回复
          永历八年,二月辛丑,朱棣诏书天下,亲征漠北。这是第一次北征。
          在分析这场战争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场战争是否有必要打。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是要打的。然而是不是需要一个皇帝去亲征,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首先,打是必然的。这里就要提及明初整个明朝对于北元残余的势力的处理了。
          从洪武时期起,对于北元残部的处理便使用了一个很好用的办法——逐步残食。
          有关对于蒙古的战争及政策,除了《明史》及实录里等琐碎的记载之外,明史还专门列了传,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对鞑靼和瓦剌等蒙古诸卫的战争。
          我这里短暂的列举一些记录:
          《明史二百十五》:“五年春,命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率师三道征之。”
          “明年春,遣达、文忠等备西北边。”
          “七年夏,都督蓝玉拔兴和。文忠亦遣裨将擒斩其长,而自以大军攻高州大石崖,克之,斩宗王、大臣朵朵失里等,至毡帽山斩鲁王,获其妃蒙哥秃。”
          “十三年春,西平侯沐英师出灵州,渡黄河,历贺兰山,践流沙,擒脱火赤、爱足等于和林,尽以其部曲归。冬,完者不花亦就擒。”
          “纳哈出既降,帝以故元遗寇终为边患,乃即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唐胜、郭英副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师十五万往征之。冬,元将脱脱等降于玉。”
          “二十三年春,命颍国公傅友德等以北平兵从燕王,定远侯王弼等以山西兵从晋王,征咬住及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
          很多了,不再多列举。
          也就是说从洪武时期开始,明朝北元残部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先打,将蒙古人赶到周边区域,逐步残食原北元势力,然后开始羁糜政策,收归纳降,或者最少让对方称臣纳贡。
          而对于北元呢,明朝廷也是承认的,并对其皇室始终待之以国礼。像这段记载“洪武十一年夏,故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卒,太祖自为文,遣使吊祭。”,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采取了结交分化的策略,既承认北元的合法性,同时又分化打击蒙古诸卫的势力,逐步残食北元。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很顺利的,尤其是在蓝玉征北以后,北元势力大受打击,北元皇室对于明朝的态度已经大大软化了。另外我们从明洪武时期的记载也可以看出来,明朝对于北境的征讨每次的军队规模数量都差不太多。
          根据明史中记载,蓝玉征漠北当时是带了十五万大军,其中主力骑兵十万左右。二次征北时,蓝玉还是带了十五万大军。所以等到丘福北征的时候,北元诸卫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带十万精骑其实是完全足够的,也符合当时的战争状况。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5-09-24 06:54
          收起回复
            到这里,我们还要谈一个问题,就是明朝建立以后,北元及蒙古诸卫当时有多少军队,战力又如何呢?
            答案是情况其实一直很复杂。我们必须先要明白,朱元璋虽然推翻了元朝,可元朝的崩溃实际上更多是内部问题,元朝被推翻以后便退回了北境,在明朝建立初期元朝战力的损失并不大。明洪武时期,北元及蒙古诸卫在明朝的北部、西北部,西南部等地军队规模在百万左右,且大都是骑兵。如果不是因为明初的将军们作战能力太强,真的是太能打,以北元当时的军队规模想重新占据中原也不是没有机会的,甚至可以说机会很大。
            我们只说北境。在当时的明朝北境,大致上可以理解为三股势力,其一是北元皇室,其二是北元下属蒙古鞑靼诸部,其三是瓦剌三部。这是北元残余势力的主要力量,这股主要势力之外还有其它的蒙古诸卫,这里就不谈了。只说这三股势力在明初洪武时期到明成祖永乐时期,三大势力总的军队规模至少在七十万左右。这七十万相对分散,其中有被明朝政府羁糜的一些蒙古诸卫,所以实际上控制在北元手中的抵抗力量大致在五十万规模左右。
            由于对于北元各方势力的具体军队规模人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某些战役里分析出大致的数量。比如北元皇室本部,本雅失里加上阿鲁台部至少控制着三十万的军队,而瓦剌三卫则至少控制着二十万的军队。实际上根据朱棣第一次漠北之战战绩来讲,本雅失里部自身就控制着至少二十万军队的数量。
            而丘福的十万精骑被围歼,则至少证明了对方拥有战力不弱于明军的精锐骑兵,且总数量绝不会少于二十万这个数字。
            搞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搞清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朱棣第一次征漠北要带五十万大军。
            很好理解,第一,因为丘福亲手葬送了明军十万精骑。第二,北元已经从洪武末期被打蒙的状态下回复过来,开始重新联合,尤其是阿鲁台迎回了本雅失理之后,两部合力的军力相当之强,已经能达到全歼明军十万精骑的程度了。第三,大军新败,急需一场大决战以打回明军士气,且需要尽快解决北元主力,再像之前的军队规模已经不足以应付当时的漠北局势。第四,非常关键,是战线问题。
            我具体讲一下第四点。在洪武时期,由于明朝采用的是步步残食的政策,所以可以一步一步向北推进,直至将北元王庭完全赶至漠北。在这个过程中部队的后勤有着充足的保障,主力部队在前边打,后续部队可以按部就班的驻守沿线供给。但到了永乐时期,北元诸卫都退到了很远的漠北,北境地带不是沙漠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没有城镇村落,走得越远军队的后勤压力越大,越无法保障兵线安全。
            你可以理解为,在茫茫的草原上,十万大军也就是一小堆蚂蚁而已,沿线驻军相当困难。所以在永乐初年,传统上的作战方法就是骑兵快速推进,找到一个部落大军扑上,快速解决战斗,要么打服要么打死,然后赶紧回撤。可这种战略在朱棣漠北亲征的时候已经不能再去用了,皇帝御驾亲征,又是大军深入,没有足够的军队规模根本就是在找死。
            提到这一点我就特别的生气。吧里的某些傻子居然认为朱棣征漠北就带了几万人,而且还认为哪怕人数多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民夫……
            这是怎么想的呢?是你脑袋有问题还是朱棣脑袋有问题?一个皇帝带几万人去漠北作战,他是活腻歪了是吗?


            IP属地:内蒙古6楼2025-09-24 07:22
            回复
              关于数量我的结论是吹牛,全世界的古籍都这样,波斯几百万,缅甸几千万,印度就厉害了,上亿


              IP属地:海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9-24 07:32
              收起回复
                这里重点再提一下民夫事项。
                洪武时期,明朝完成了士兵的职业化。朱元璋设立的军户制度下,兵就是兵,民就是民。明洪武时期的军队规模是清晰且明确的,全国共有大约二百四十万的职业军人,比例大概为二十比一,鉴于这个时期尚处于与北元的持续战争中,这个比例是非常正常的。
                而在洪武时期也确立了明朝的基本制度,像战争中的物资运输,如果是由各省民夫负担运输的话,采取的是雇佣制。也即各省出民力运输后勤物资,但省衙门是要给开工资的,不是白运送。
                这一点,我们可以调取明朝各阶段的明实录记载。每一年,实录中都会记载各省衙门的开支预报,其中民力运输一直都是边疆重镇衙门开支的大项。比如根据《崇贞长编》记载,崇贞初年统计全国财政状况,各省衙门均欠了国库大量银两,其中有数省还欠着“运费开支”,也就是老百姓运送军队后勤物资的跑腿费。崇贞上位后赶紧便拨款把各省衙门的这个“运费”钱给了。
                打仗这种事,军队后勤是军队后勤,押送粮草自有专门的军队和钱粮押送官。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押送兵粮一直是军队的头等大事,怎么可能专门用民夫去解决呢?民夫能打仗吗?民夫能防止对方打劫烧毁粮草吗?而民夫负担的后勤运输是指在大军后方的后勤保障,比如大军前进以后,沿线的保障性物资,这是由民夫们负担运输的,是后续的后勤保障。
                朱棣五十万大军在前边开路,本身便有专职的军队押运粮草。上千公里的路程,你让民夫去开路给你押送粮食吗?这仗还打不打了?我们再谈杨广三征高丽,当时隋朝的聚集了数十万大军,为了保障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调动了全国上百万民夫去保障辽东沿线的后勤,这才造成了大量的民怨。这件事发生以后,后来的唐宋等历代都非常忌讳民夫调动这种事,再不敢占用秋收时间,也再不敢让老百姓白干活了。怎么,是觉得明朝傻到了一定份上,要重蹈隋朝覆折吗?你要是这么认为也可以,拿出历史证据出来,比如说民怨沸腾,几十万民夫跟随朱棣漠北征讨,最后全死在了路上之类的。
                唉……人性啊……我属于明黑,但若要从这个角度去黑明,啧啧……
                最后,总结起来,无论是从明军总的军队规模考虑,还是从永乐时期明朝的北疆形式考虑,都必须要求明军的这一次北征有足够的军队规模。传统的十五万骑兵,很显然已经不足以应付与北元主力的决战任务。五十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漠北地图。


                IP属地:内蒙古8楼2025-09-24 07:45
                回复
                  2025-10-11 14:46: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我们来分析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是的,从明朝的角度,在丘福丧师之后,明朝必须同北元开战,而且必须是一场大决战,彻底扫清北地形式。
                  但,这场战争必须是要朱棣进行亲征吗?这就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今天谈论朱棣的漠北五征,其中的争议非常巨大。大体上是正反两方。正方认为,正是由于朱棣的漠北五征,使得北元残余被压制,明朝边疆能够稳定。可反方则认为,五征漠北完全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战略目标,耗费巨大,拖垮了明朝帝国财政,最后更是养虎为患,使得瓦剌部做大,以至最后有了土木堡之变。
                  我说了,我是明黑,对于朱棣的观感也不好。所以我是站反方的。
                  这也是我写这个贴子的目的,我不同于那些明粉,我这个贴子的后续一切论述都将围绕着所有的正史史料记载,以论证我的结论。
                  但我也必须诚实的说,在查询史料记载的过程中,我对于朱棣这个人,以及对漠北之战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与个人理解,也导致了我对朱棣这个人态度有了一些其它的改观,对于五征漠北也有了一些其它的态度。当然,总体上,我仍然还是觉得五征漠北,尤其是朱棣亲征漠北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好了,开始论述吧。
                  我认为,朱棣第一次征漠北,选择御架亲征或许是一个正常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说正常,是因为在永乐八年这个时间点上,朱棣的手上确实是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了。此时朱棣手里的战将,能负担得起一支数十万规模的主帅,基本上找不出来。丘福本该是最好的选择,然后也正是丘福造成了明朝最大的一场败仗,并且还连累了其余几名将军。此时的朱棣手里实在是找不出另一个人来担当此次重任。
                  而这次漠北之战,又必须是超大规模的作战。明朝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即将整合完毕的北元,是本雅失理及阿鲁台部数十万的草原骑兵,同时还有已经被明朝羁糜控制,却仍在观望的蒙古诸卫,这一战明朝必须只能赢不能输。在这种状况之下,朱棣亲征或许也是有一种无奈的选择。所以我们说是正常的。
                  但我为什么又说这不是唯一的选择呢?
                  因为实际上,这次北征还是稍显仓促了些。永乐七年八月,丘福兵败。转过年的征月,朱棣便开始第一次的北伐。五十万大军的准备工作连半年都不到。正常情况下,这个规模的作战至少要准备一到两年,才能做到后续有条不紊。
                  另一方面,朱棣当时真的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了吗?是没有更好的人选,却也不是没有人选。这个人就是张辅。
                  朱棣一生征战,有心腹四大猛将,朱能,张玉,丘福,张辅。永乐八年时,丘福张玉朱能都已经死了,但张辅还在,并且还正在当打之年。张辅虽然也未必有统率五十万大军的本事,但在当时的诸将中,他拥有绝对的权威,且张辅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基本无败,其实是可以负担得起北伐众任的。
                  当时明朝内政初定,朱棣最应该做的事还是在京城中坐镇指挥谋划,他真的没有绝对的需要去亲征漠北。要知道皇帝御驾亲征,整个系统会受到全面的波及和影响,这种事情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中国历史上皇帝亲征的次数并不多,强如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也不过只亲征了一次辽东而已,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烂摊子,所以皇帝御驾亲征必须慎之又慎。
                  当然,朱棣第一次亲征在可行可不行之间,只是一种选择。我认为他这次的选择太武断了,也为后面的开了一个极大极大的坏头。


                  IP属地:内蒙古9楼2025-09-24 08:12
                  回复
                    “明年,帝自将五十万众出塞。本雅失里闻之惧,欲与阿鲁台俱西,阿鲁台不从,众溃散,君臣始各为部。本雅失里西奔,阿鲁台东奔。帝追及斡难河,本雅失里拒战。帝麾兵奋击,一呼败之。本雅失里弃辎重孳畜,以七骑遁。斡难河者,元太祖始兴地也。班师至静虏镇,遇阿鲁台,帝使谕之降。阿鲁台欲来,众不可,遂战。帝率精骑大呼冲击,矢下如注,阿鲁台坠马,遂大败,追奔百余里乃还。冬,阿鲁台使来贡马,帝纳之。”——明史列传二百十五
                    “夏四月庚申,次威虏镇,以橐季驼所载水给卫士,视军士皆食,始进膳。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丙戌,还次饮马河,诏移师征阿鲁台。丁亥,回回哈剌马牙杀都指挥刘秉谦,据肃州卫以叛,千户朱迪等讨平之。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丁未,又败之。己酉,班师。”——明史本纪卷六
                    朱棣这第一次漠北之征顺利。初步达到了战略目标。
                    这次漠北之征,从战争规模而言,是奔着与北元主力决战去的,其战略目的很显然是以消灭北元王庭为主。但本雅失理怯战了,一听到朱棣带着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就萎了。而且不只是为萎了,直接造成了本雅失理部和阿鲁台部二者分裂,原本即将整合的北元王庭又一分为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北伐的胜利果实是很大的。
                    从军事上来讲,收获倒也不小。先遇到了本雅失理,把他打残了。然后又碰到了阿鲁台,把他也给打残了。明史中对朱棣这一次漠北之战的描述,可谓是很称赞了。然而,这里面没有记录斩杀多少。是消灭了本雅失理的主力大军吗?显然没有,因为后续本雅失理很快便恢复过来了。是消灭了阿鲁台部的主力大军吗?也没有,阿鲁台后面跳脱得也很快。
                    不过,这一次漠北之战,也确实是对本雅失理部与阿鲁台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但更大的影响却是明军对鞑靼的削弱,使得瓦剌部看到了机会。这就要往后面说了。
                    朱棣的第一次漠北之征,得到了最大收获是政治上的实惠,而非军事上的。明朝既对北元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一扫之前大败的颓势,士气大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朱棣第一征漠北对于明朝的北疆安定非常之重要,达到了它的政治目的。
                    然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两国的交战,全靠达到政治目的是不行的,尤其对待外族,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够达到军事上的目的,尽量的削弱甚至消灭对方。朱棣第一漠北之征,军事上的收获不能说不大。此前我认为第一漠北之战军事上收获没多大,但在查询了一些史料后发现第一漠北之战的军事收获还算是可以的,只能说,没“那么”大而已。这也是看史书的乐趣,在看书中验证或者改正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是对的固然欢喜,但证明自己是错的也是重大收获。
                    这次在政治上最大的收获,其实并非是截击了本雅失理。这个北元新王显然是很软弱,不值一提。最大的收获是使得阿鲁台对本雅失理彻底失望,并暂时打服了阿鲁台部。阿鲁台部势力最强大,并且也是制衡漠北的关键,在过去明朝的羁糜政策里,能够控制得住阿鲁台部也即能达到和平安宁。
                    所以在第一次征漠北以后,本来北疆应该被控制住了。朱棣搬师回朝后,哪怕后来再有阿鲁台部的复叛也好,或者是本雅失理部的复叛也好,其实只要按照过去的军事对策发兵削弱对方即可。然而朱棣却打上瘾了,也早造成了后面的一系列烂摊子。
                    总结一下,第一次漠北之战,我们可以认为朱棣打对了。既然结果正确,那么说亲征不亲征也都有了足够的合理性。虽然没有能够达到最大的军事目的和战略目的,可收获也不小。五次漠北之战里,这第一次是最关键且最具有意义的,如果朱棣止于第一次漠北之战,那我真的能打心眼里承认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皇帝。可他并不是,第一次征漠北,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直接给这个帝王打爽了,也直接给明朝埋下了一个衰弱的伏笔。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第二征漠北开始,事情便变得可笑起来。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25-09-24 08:37
                    回复
                      今天先停到这里,后面需要大量的英宗实录里的列证,网络上的英宗实录又缺了二十卷,挺烦人的。等过段时间整理好了再来谈第二次北征。


                      IP属地:内蒙古11楼2025-09-24 09:27
                      回复
                        前两次还有争议,后几次不用争议,就是浪费国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9-24 10:51
                        回复
                          前两次还算有收获,后面就是被人溜傻子,带几十万大军公费旅游,国力消耗太大开了弃地的坏头,弃大宁东胜开平三卫直接导致首都成国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9-24 12:50
                          收起回复


                            IP属地:中国香港14楼2025-09-25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