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生吧 关注:346贴子:6,966
  • 3回复贴,共1

《金鱼缘》中提到的三部弹词《双仙会》、《拾金钗》、《英奇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弹词小说《金鱼缘》中无意中发掘到《双仙会》《拾金钗》《英奇传》这三部弹词,之后我查过胡士莹《弹词宝卷目录》和谭正璧谭寻父女《弹词叙录》这两部书,都没这三部弹词的记录。
而这三部弹词都是穿插在《金鱼缘》小说中,是以女先儿或家伎现场表演的形式,把故事大意交待明白,我则通过剧情描述,再总结出梗概。但因我从未听说过也查不到这三部的写作、印刷或弹唱的资料信息,所以也不太确定一定有这三部书。也就是说,也许有,但也鲜有人知了。也许没有,也许只是《金鱼缘》作者孙德英自创的小故事穿插在自己的长篇《金鱼缘》中,也不排除完全没这种可能了。


IP属地:上海1楼2025-09-23 21:12回复
    《双仙会》是出现在《金鱼缘》第十六卷中。
    我概括剧情如下:
    《双仙会》
    唐宣宗时,山东青州府有一寒门子弟,叫文志安,父母在堂,其年十六,已入泮。同乡有一吏部尚书,生有一子一女,子在京任词林,女年十五,名黄彩仙,文武双全,父母钟爱。
    黄公为女择配,因爱文生才貌,不弃寒微,许以高中后迎娶。不久,黄公假满回京任职。此后文志安乡试落第,郁郁未及归家。黄彩仙有姑表兄叶秀林,素闻表妹貌美,乃捏造虚言哄骗姑母,说文志安因沉湎烟花乃至下第,财尽又游落丐类,有败门风。黄母为之所骗,将女许侄,定期成礼。黄彩仙易妆出走,黄母不得已,以婢冒名替嫁。文家二老得讯,误会黄门嫌贫爱富,此时文志安归家,恼恨成疾,为父母所劝,从此越发用功读书,希功名成就,一洗羞颜。
    黄彩仙半路得遇相国苏佐臣,收为继子,带回京都。时高丽国遣使以献宝为名,暗下挑衅,欲借机兴兵。满朝文武不识异宝,苏佐臣荐彩仙上殿,以才智服蛮,宣宗赐黄彩仙举人身份。次年黄公为主考,彩仙高中状元,然女不认父,父不知女。女不认父,因兹事体大,不便贸然。父不知女,因获家书言知女在家安居,故以为状元容貌类女无非巧合。
    不久,高丽国犯边,黄彩仙请旨出征,连番得胜,不料异阵难破。挂榜招贤,引来文志安,原来此前机缘巧合,获仙授天书一卷,故会破阵。黄彩仙询问之下,方知叶秀林谎言骗婚。拜文生为军师,夫妻合力退敌兵,回朝途中,又遇山东节度使叛节,一举平乱,文生趁机接取父母同上京都,彩仙得隙归家,借口拜望师母,又惧于国法不敢贸然认母。
    宣宗论功行赏,封黄彩仙为礼部尚书,兼普定侯,封文志安为兵部尚书。文家一朝显贵,再议高门,聘张水仙为室,只待迎娶。恼怒黄彩仙父女。彩仙恼恨心灰。黄父执婿争论,方知前情,恼怒夫人误信秀林奸谋,复疑乔装居官为实。文志安始知彩仙贞节,愿破镜重圆,几次试探无果,相思成疾。文黄两家合议,灌醉彩仙,脱靴验出,彩仙迫于无奈,帝前陈明,因有功于国,不以加罪,奉女职于昭阳,并赐团圆。彩仙难逆君父之命,双女同归。


    IP属地:上海2楼2025-09-23 21:15
    回复
      2025-10-25 07:42: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拾金钗》出现在《金鱼缘》第二十卷。
      《拾金钗》
      南宋理宗时,有儒生左庭,祖籍钱塘。椿萱双萎,门户独支。年十五,才名远播,却黉门有径,中馈乏人。左生自诩彦俊,珍重红丝。
      清明曾游西湖,邂逅于相国之女,女字丽锦。遗金钗一股,恰被左生探拾,逐芳尾尘,奈何侯门似海。时相国有子,甫交六岁,正延请业师,左生得以借故入府。欲窃霓裳于广寒,乏路问津于天台,期红叶一片,奈银河千顷。水漫蓝桥,隔断云航。偶于园中得遇侍婢,出钗托寄,邀千金一诺,百年永偕。岂知流水落花,襄王有梦,仙凡异途,神女无心。反责以非礼。左生倩冰,夫人因未承相国首肯,不为擅专,左生相思淹煎,病骨难支。夫人怜才,许折桂之后,委禽可也。左生承此生机,奋发攻读,连捷科选,状元及第,职封修撰,复挽媒于相国,慨然欣允,谱就白首良姻。时西夏入侵,左生奉旨出征,未几奏凯,册为伯爵。夫贵妻荣,团圆喜庆。诚不啻金钗为媒,遂一段风流情肠,成两姓百年佳话。


      IP属地:上海3楼2025-09-23 21:16
      回复
        《英奇传》也出现在《金鱼缘》第二十卷。
        《英奇传》
        晋元帝时,江西名士周云,家资巨富,因奸相当道,乡试后绝意功名,林泉悠哉。膝下承欢一女一子,子十岁,女名雅兰,十六岁,才貌双全。子未聘,女已许字,所许者周云同年工部侍郎之子山孝曾。
        工部山公因不肯依附奸相,全家蒙冤发配,幸其子孝曾得信远遁,投奔岳家,借住攻读。不久奸相林高偕眷回乡祭祖,其子久闻周女美色,率恶奴伪装强匪入夜劫取归家,周雅兰宁死不从,此时林媳母丧,有红莲婢趁其夫妇奔丧,将雅兰救致闺房。原来林女闺讳书云,并非奸相夫妻亲生,原系已故刑部主事欧阳之女,当年其母姚氏烧香,被林相所窥,谋夫夺妇,将母女劫归,姚氏守贞自尽,时书云在襁褓,无从得知,林妻爱惜,亲自抚养。十余年后,无意从家仆口中探知,从此修文备武,复仇为念,以待良机。
        红莲洩密,书云趁夜纵放雅兰,又恐夜深难行,命红莲护送。中途迷路,遇王妪,诓称周府已罹灭门惨祸。雅兰悲绕树无依,彷徨失所。王妪趁机骗卖至总镇余弘茂官舟为妾,余公夫妻心生恻隐,不充下陈,反收二女为螟蛉。后余公陛见,升元帅,在京任职。雅兰怀仇未泯,乃从义父习武。
        其年帝后开考,为公主择师,雅兰以余姓报考,一甲三名,分别点中余雅兰,林书云,崔含英。
        原来未婚妻被劫,遍寻不着,山孝曾亦悲痛染病。幸周公良言劝导,时国家干戈不靖,宜自强知兵,以备不时之须。孝曾拜受。时年大比,孝曾假名高中,林相慕才,请旨赐婚书云,孝曾坚辞,迫于皇命无奈成礼,因吴越深仇,岂堪秦晋一盟,且痛失故剑经年,情所难遣,故决意冷落新弦,乖违终身。
        孝曾偶于书房自叹,为书云侦知,盘夫明真相,始知同仇,互生怜爱,夫妻同心。孝曾言及以往,书云方知当夜难女即良人原聘,告以前情,孝曾深恶权奸父子,仇愈深重,更忧雅兰踪迹杳无,恐已遭不测。
        时烽烟四起,奸相唆使武昌强匪五交侵扰诸城,从中渔利,孝曾书云夫妻请旨出征,不久奸相又使会稽太守聚兵作乱,雅兰挂帅,崔含英为参赞随军。后孝曾夫妻平贼,并获林相通匪亲书,金殿质证,血本辩冤。山家满门平反,山孝曾升为吏部职,林书云复姓加封。雅兰奏凯陈情,先明权奸乱国,后诉全家蒙冤。震怒朝廷,林相一党全歼。
        孝曾夫妇过余府,谢余帅夫妻大恩,雅兰始知为王妪所欺,合宅无恙,乃请旨回乡省亲,骨肉团聚。山家二老亦蒙赦回朝,孝曾表本请旨与雅兰破镜重圆,雅兰因感念红莲忠义,且与含英相处日久,芝兰契合,亦请旨愿四女同归,英皇一例。
        欧阳书云因感念义母抚育之恩,驾前保奏,得延残年,并迎归山府,养老终天。余府无后,雅云孝曾极尽承欢半子之靠。后孝曾幼妹亦许周公幼子,旧郎舅作新郎舅,新弟妇是旧姑娘。帝嘉其夫妻五人忠孝德行,累迁孝曾至文华殿宰相。山、周、余三家亲如一家,富贵安乐。


        IP属地:上海4楼2025-09-23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