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0月12日漏签0天
大学老师吧 关注:1,870贴子:6,970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大学老师吧
>0< 加载中...

多名大学年轻教授突然。。。大家要注意身体啊!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Gorden2016
  • 活跃吧友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43岁女教授去世!晋升才9个月,留下两个儿子,死因曝光令人唏嘘社会兢言2025-09-23 12:08山西导读•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一位43岁的教授在事业巅峰时猝然离世,她刚评上正教授9个月,是学生眼中"讲题最耐心"的老师,科研成果丰硕,却在给新生上课时突发脑溢血倒下。这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更让两个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亲。
九月的校园刚满是新生入学的热闹,安徽大学发生了一起令人悲痛的事情,年仅43岁的胡大乔教授去世了。
她是学生眼中“讲题最耐心”的老师,更是去年才刚评上教授的学术骨干,满打满算也就才9个月的时间。

而其履历是相当的优秀,担任国际期刊审稿人,更是住持过多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
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业刚攀上新台阶的教师,却突然去世了,随后有疑似其学生的透露了胡教授的死因,令人唏嘘......
突发意外,大学教授去世
2025年9月22日,多家官方媒体陆续发布了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胡大乔,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年仅43岁。
43岁正是学者最黄金的年纪,安徽大学的胡大乔教授却永远地离开了,9月21日,她因突发疾病在合肥去世。
翻看她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踏实,1982年出生的她,21岁从安大本科毕业就留校了,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
用了将近十年时间,2012年拿下中科大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去美国圣母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2017年评上副教授。
从本科毕业到教授整整21年,这条路有多难走,搞学术的人都懂。
发论文、做课题、带学生,哪一样都不轻松。好不容易熬到了教授,本该是收获的季节,却突然画上了句号。
在教学上的成绩很亮眼,这些也都有官方记录可追溯,在安徽大学任教的这些年里,她主要讲《分离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综合实验》这几门课。
还担任了《化工综合实验》课程教研组的负责人。
这几门课都是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尤其是《化工原理》,内容抽象又涉及很多工程计算,想讲得让学生听懂、愿意听,特别考验老师的功底。
但胡大乔不仅做到了,还连续8年教学考核优秀,累计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

说真的在高校里能做到“科研和教学两手硬”特别不容易,可见她花了多少心思,就拿教学考核优秀来说,这不是靠一次两次课讲得好就能拿到的。
得看学生的评价、同行的评议、课程的建设成果,连续8年保持优秀,说明她在教学上从来没有松懈过,一直都在精进自己的授课方式。
而培养20多名研究生,意味着她不仅要带学生做实验、改论文,还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这些都是额外的工作量。
能在高强度的科研压力下,还把教学和学生指导做得这么到位,这样的老师真的特别难得,也难怪学生提起她都会认可。
官方通报里对离世原因只笼统提及“突发疾病”,更多具体细节据悉由当时在场的学生透露的,令人唏嘘。

知情人曝死因,令人唏嘘
根据学生爆料,事发时胡大乔正在给一百多名新生讲授新课,课程进行中突然倒下,知情人士爆料是突发脑溢血。
说真的光想想那个场景就觉得难受,一群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还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吸收新知识,下一秒就遇到这样的意外,这对学生们来说,恐怕也是一段难以忘记的冲击性经历。

让人更唏嘘的是,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就在胡大乔离世前一个月,也就是8月2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师王珂也因病去世,年仅46岁。
从官方信息能看到,王珂长期深耕人机交互技术和机器人视觉技术领域。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珂同志
主持过的项目经费加起来超过一千一百万元,还为学院引智基地建设做了不少贡献,也是一位实打实的行业骨干,可同样没能扛住疾病的侵袭。
在具体的科研成果上,她多年来一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课题,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过不少高质量论文。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24年7还是副教授的时候,官方还专门报道过她的科研团队成果。
他们联合其他团队在金属团簇发光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论文还登上了国际顶刊。

要知道,国际顶刊对论文的创新性、严谨性要求极高,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相当于在这个细分领域拿出了让全球同行认可的成果。
这背后肯定是无数个泡在实验室、反复修改数据和论文的日夜。
可以说这两位老师一个在化学化工领域发光,一个在机器人领域深耕,领域不同,但都是在40多岁的黄金年纪突然离开,实在太可惜了。
而胡大乔教授的离开,留下了太多没来得及完成的事,这些遗憾里,既有官方通报里“刚晋升教授9个月”的职业遗憾,也有知情人士爆料的“家中还有两个儿子”的家庭牵挂。

虽然这部分私人生活细节没出现在官方信息里,但一想到两个孩子突然没了妈妈,往后成长路上少了最亲近的陪伴,任谁都会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社交平台上,大家都在为胡教授感到惋惜,有网友感慨说,她去年才评上正教授,本该是大展拳脚的时候,却突然离世了。

也有人说,太优秀的人往往压力更大,承担的责任也更重,希望天堂里的她能够安息,不再有压力和病痛的折磨。
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 tigerbeatle
  • 活跃吧友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个年龄,没有未控制高血压之类的话,应该就是脑血管畸形


2025-10-12 07:2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Gorden2016
  • 活跃吧友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游览逝世,终年39岁,红星新闻2025-09-26 17:19,四川
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历史学系游览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25日11时13分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逝世,终年39岁。

公开资料显示,游览,男,2003年至2007年在安徽大学中文系就读,获学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获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博士学位。
游览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印支战争背景下北越与巴特寮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后越南(北越)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政策演变研究(1945-1989)”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冷战时期中国与越南经贸关系档案收集、整理与研究”等多项课题,并开设《越南史》、《中越关系史》等本科课程。
评论:这个年龄,学校的主干,应该每年都有体检的,还出现问题,除去上面说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值得大家深思好考虑。。。。


  • Gorden2016
  • 活跃吧友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转:知乎的一篇文章
痛惜之后:早逝的高校教师们
西西弗斯打不死的小强
好久好久以前,不知多久之前了,笔者就关注高校教师早逝现象,每月都有且不止一例;
8月以来,仅以平时观察到的网传讣告看,就有22位早逝的高校教师,当然是不完全统计。其中30-40岁的六位,40-50岁七位,50-60岁七位,还有一位61岁。年龄再高一点的没有计算。其中一位是坠楼身故,其余皆是病逝。
一位中轻年教师8月去世,却没有公开于网络,此处没有计算。
因此,实际数字只会更多。

今天,看到两则轻年教师去世的消息,忍不住地诉诸笔端,准确的地说是键盘。
这两位教师都是9月25日去世的,一位是上午,一位是下午,消息如下: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游览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25日上午11时在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逝世,享年39岁。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丁海涛因突发疾病,于2025年9月25日下午不幸逝世,享年43岁。
而后者刚结项一个国社科课题,今年又中了一个国社科——2025年国社科项目于9月5日正式公示,公示时间至11日。
也就是说,公示后过了20天,人没了。
这20天里,他的身体应该是不舒服的——生命的最后20天,心里应该是喜滋滋的——又中了一项国社科,这对于教师职业发展来说,是重大利好,不是每人都有机会、都能轻易得到的。
43岁的讲师,有两项国社科、六篇核心期刊论文,应该即将迎来事业起飞的阶段,即使那六篇文章不都是C刊(即南大核心,高校评职称的硬件要求)。
相信,之后评副教授、乃至教授,都具备了相当有力的条件。
只是,即将起飞的时候,人没了。
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当然也可能还未婚,看看上午去世的教师就医的医院——社区医院,想必经济处境不太好,不然可以去上海甚至北京那些顶流的医院。
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们的尴尬处境:工作开始的数年间,工作压力非常大,却在短时间内摆脱经济困境——而他们工作的起步年龄已经很高——博士毕业30岁以下步入职场的情况应该是不常见的。
这又引出一个不堪的现实:很多读博者是来自小地方或农村的。
记得从前有一位博士给分享一个哭笑不得的事,说见了导师,聊了许多话题,其中提到这位博士的原籍是太原,那么博导说:来自省会城市的啊,这可不多见。那个单位每年招收博士约35位,现在应该扩招了吧。
这位博士后来反复给我说这个事。
博士出身于大城市的确实不太多,笔者了解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博士毕业后,一般会到大城市工作,也有去小地方的。
因此,这些早逝的中轻年甚至青年教师,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还没成家,那也是父母的骄傲,甚至村里羡慕的对象。
但是,生命戛然而止,何等令人痛惜!?
痛惜之后?之后还是痛惜,痛惜复痛惜,痛惜何其多!
给人的印象,高校教师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福利、假期、自由的时间……
却严重忽视了他们处境艰难而残酷的另一面。非升即走是悬在很多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使没有这个问题,教学、科研这类本职工作也足以使其疲于奔命,还有各种会议、考核、学习、报账、评职称等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
因此,这些教师早逝绝非偶然,其面临的所谓内卷,不只是相互之间竞争,更重要的是制造内卷的运作机制——犹如一台巨大而无形的破旧机器,教师们就是这台机器上的零件——随时会掉的零件。
仅此而已,不再继续延伸解释。
笔者有一位朋友,三观完全不同,却经常交流来往。
之前读博士时,他喜欢的口头禅是,“如果是我活着,但你已经死了,我就是赢了。”
而今完全不同,一两年来,开口闭口是C刊论文——还差一篇C刊能评副教授,甚至说评上副教授,即使再活一段不久的时间,也值。
他是时代的缩影,妥妥地新时期范进。我非常可怜并同情他。他开口闭口正能亮,动辄钱是国给的。我问国的钱哪儿来的,他则忽略不答。
后来,他上课说了不当的话,被学校批评。于是,再给我高唱正能亮时,我就忍不住地提醒他,有错的人,有何资格谈正能亮?每每此时,他就无言以对啦。
有时,我看到早逝的教师资讯分享给他时,他常以不耐烦认为“那是少数”,给他制造压力。
其他行业貌似也没有如此频繁的早逝,这里所说早逝,是指病逝的一类,而非意外非命。
一个外卖员的去世,往往全网皆知,去世的高校中轻年教师似乎常见,却一般不会引发热烈关注。
各行各业中,高校教师是比较特殊的一类,高学历意味着长期求学,而工作时间不长。也就是说,前期付出很高,但收益不多。
有人说,读博就是赌博。在博士生圈子里,这话是指赌博难以毕业,但从博士毕业后的职业与生命演变轨迹看,这话依旧适用。
在不知不觉的人生玩笑中,或者是在紧张的赌局中,很多生命结束了,早逝的高校教师无疑属于后一类。
东晋陶潜《挽歌》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只是,这些早逝的高校教师,一般是没有机会“托体同山阿”的。
一纸讣告,两语哀悼抚慰,三言称赞惋惜,然后化作灰烬……
下葬的是骨灰,燃起的纸钱,随风而去,纸钱的灰烬伴随着逝者的灰烬。
唯有至亲,延续着持久的痛……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大学老师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