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抄写员
老夏是个公务员,四十出头,额顶的头发已妥帖地让出了一片开阔地,皮肤油腻,总带着一股被文件浸泡过的疲惫。他的女儿夏夏,正在初中苦熬。教育的内卷像一台无声的压缩机,抽干了她这个年龄应有的血色与睡眠,只留下眼下的乌青和额头上此起彼伏的痘痘。女儿从不嫌弃父亲的秃顶,反而常开玩笑说那是“聪明绝顶”的证明,她真心希望爸爸能早点退休,享受清福。可唯独在对父亲工作的要求上,她毫不含糊,因为那是家庭安稳的基石。
最近,语文老师推行“书法巩固计划”,要求学生每晚用正楷抄写二十页教辅书上的“经典范文”。这作业机械而繁重,夏夏常在饭桌上抱怨:“手都快写断了,眼睛也酸。爸,我觉得这样熬下去,我活不到高考那天。”
一天晚上,老夏看着女儿伏案的背影,心疼地说:“闺女,让爸替你抄吧,我字也不赖。”
夏夏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您单位材料才是正事,那关系到您的考评,我一分钟都不能占用。”
老夏没再坚持。从那天起,他等到深夜十二点,听见女儿拖椅子、蹑手蹑脚回房的声音后,便悄悄起身,潜入书房。他拧亮台灯,铺开空白的作业本,开始模仿女儿尚显稚嫩的笔迹。一开始,他心里满是一种做“共犯”的甜蜜与紧张。可当他看清那些要求反复抄写的内容——无非是些结构雷同、辞藻堆砌的应试范文时,一种荒谬感油然而生。这和他办公室里那些要求“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却毫无实质内容的公文,何其相似。他苦笑着,笔下不敢怠慢,因为女儿的明天,就系于这工整的形式之上。
第二天,夏夏兴奋地宣布:“爸!我昨晚效率超高,多写了三分之一!老师还说我的字有进步呢!”老夏心里既酸楚又快活。
然而,夜复一夜的“双线作战”很快透支了老夏。他在单位写材料时开始哈欠连天,领导对他交上来那些缺乏“亮点”、篇幅缩短的报告日益不满,当众批评他:“老夏,你是不是思想松懈了?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
女儿也察觉了父亲的“变化”。她看着父亲早晨醒来时浮肿的眼袋,忍不住责备:“爸,您能不能用点心?材料写不好,领导那边怎么办?我们这个家可都指望着您呢!”这是女儿第一次用如此沉重的语气跟他说话。老夏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想坦白,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看到女儿因为一次月考排名下滑而焦灼的眼神,便把所有的委屈都扛了下来。
矛盾的总爆发在一个周末。单位领导竟然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夏夏的手机上,对夏夏说:“你是老夏的女儿吧?你是不是最近让你爸爸帮你补习功课了啊?可不兴这样啊!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正在双减嘛?学习不要搞得那么内卷!要督促你爸爸啊,工作不能懈怠,材料写不好,可以带回家加班嘛!”
挂了电话,夏夏的委屈和压力终于决堤,她对着父亲哭了:“我每天拼死拼活,就是为了不让你们失望!可您呢?您为什么不能争口气?您太让我失望了!”
“失望”两个字,像两记重锤,砸得老夏晕眩。他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那个夜里,他依旧在十二点起身,走向书房。这已成为一种近乎悲壮的习惯。
直到那个凌晨。老夏实在太累了,不小心碰落了桌角的一本课本。“啪”的一声,在寂静中如同惊雷。他吓得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女儿房间没有动静。他抚着胸口,继续颤抖着笔尖抄写。
但他不知道,夏夏早已被惊醒,此刻正站在他身后。她看着父亲花白的头顶在灯下像一团枯萎的蒲公英,看着他那双写惯了公文的手,正无比认真地、一笔一画地描摹着自己的幼稚笔迹,也描摹着这个时代加诸于她身上的全部沉重。她看到了桌上那叠父亲因精神不济而被领导退回重写的材料草稿,瞬间明白了一切。
她没有立刻出声,就那么站着,任由泪水无声地淌下。许久,她才伸出颤抖的手臂,从后面抱住了父亲瘦削的肩膀。
老夏惊得一颤,回头看见女儿泪流满面的脸。
“爸……别写了……我们都不写了……”女儿的声音哽咽得不成样子。
“是爸没用……爸连材料都写不好了……”老夏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不!”夏夏用力摇头,泣不成声,“是我错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是我把你逼成了这样……”
她把脸深深埋进父亲的后背。那一刻,横亘在父女之间数月的误解与隔阂,土崩瓦解。窗外,城市的运转从未停歇。但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有一种比疲惫更强大、比形式更真实的东西,在无声地流淌,那是牺牲,也是理解,是麻木生活中紧紧相拥的温暖。
第二天,老夏难得地睡到了天亮。阳光洒进房间时,他感到胸口沉甸甸的。睁开眼,发现女儿不知何时趴在他的床边睡着了,额头紧紧贴着他的胸口,就像小时候一样。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痕,但睡颜却无比安宁。
老夏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知道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洪流,永远地改变了,但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
老夏是个公务员,四十出头,额顶的头发已妥帖地让出了一片开阔地,皮肤油腻,总带着一股被文件浸泡过的疲惫。他的女儿夏夏,正在初中苦熬。教育的内卷像一台无声的压缩机,抽干了她这个年龄应有的血色与睡眠,只留下眼下的乌青和额头上此起彼伏的痘痘。女儿从不嫌弃父亲的秃顶,反而常开玩笑说那是“聪明绝顶”的证明,她真心希望爸爸能早点退休,享受清福。可唯独在对父亲工作的要求上,她毫不含糊,因为那是家庭安稳的基石。
最近,语文老师推行“书法巩固计划”,要求学生每晚用正楷抄写二十页教辅书上的“经典范文”。这作业机械而繁重,夏夏常在饭桌上抱怨:“手都快写断了,眼睛也酸。爸,我觉得这样熬下去,我活不到高考那天。”
一天晚上,老夏看着女儿伏案的背影,心疼地说:“闺女,让爸替你抄吧,我字也不赖。”
夏夏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您单位材料才是正事,那关系到您的考评,我一分钟都不能占用。”
老夏没再坚持。从那天起,他等到深夜十二点,听见女儿拖椅子、蹑手蹑脚回房的声音后,便悄悄起身,潜入书房。他拧亮台灯,铺开空白的作业本,开始模仿女儿尚显稚嫩的笔迹。一开始,他心里满是一种做“共犯”的甜蜜与紧张。可当他看清那些要求反复抄写的内容——无非是些结构雷同、辞藻堆砌的应试范文时,一种荒谬感油然而生。这和他办公室里那些要求“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却毫无实质内容的公文,何其相似。他苦笑着,笔下不敢怠慢,因为女儿的明天,就系于这工整的形式之上。
第二天,夏夏兴奋地宣布:“爸!我昨晚效率超高,多写了三分之一!老师还说我的字有进步呢!”老夏心里既酸楚又快活。
然而,夜复一夜的“双线作战”很快透支了老夏。他在单位写材料时开始哈欠连天,领导对他交上来那些缺乏“亮点”、篇幅缩短的报告日益不满,当众批评他:“老夏,你是不是思想松懈了?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
女儿也察觉了父亲的“变化”。她看着父亲早晨醒来时浮肿的眼袋,忍不住责备:“爸,您能不能用点心?材料写不好,领导那边怎么办?我们这个家可都指望着您呢!”这是女儿第一次用如此沉重的语气跟他说话。老夏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想坦白,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看到女儿因为一次月考排名下滑而焦灼的眼神,便把所有的委屈都扛了下来。
矛盾的总爆发在一个周末。单位领导竟然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夏夏的手机上,对夏夏说:“你是老夏的女儿吧?你是不是最近让你爸爸帮你补习功课了啊?可不兴这样啊!你难道不知道现在正在双减嘛?学习不要搞得那么内卷!要督促你爸爸啊,工作不能懈怠,材料写不好,可以带回家加班嘛!”
挂了电话,夏夏的委屈和压力终于决堤,她对着父亲哭了:“我每天拼死拼活,就是为了不让你们失望!可您呢?您为什么不能争口气?您太让我失望了!”
“失望”两个字,像两记重锤,砸得老夏晕眩。他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那个夜里,他依旧在十二点起身,走向书房。这已成为一种近乎悲壮的习惯。
直到那个凌晨。老夏实在太累了,不小心碰落了桌角的一本课本。“啪”的一声,在寂静中如同惊雷。他吓得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女儿房间没有动静。他抚着胸口,继续颤抖着笔尖抄写。
但他不知道,夏夏早已被惊醒,此刻正站在他身后。她看着父亲花白的头顶在灯下像一团枯萎的蒲公英,看着他那双写惯了公文的手,正无比认真地、一笔一画地描摹着自己的幼稚笔迹,也描摹着这个时代加诸于她身上的全部沉重。她看到了桌上那叠父亲因精神不济而被领导退回重写的材料草稿,瞬间明白了一切。
她没有立刻出声,就那么站着,任由泪水无声地淌下。许久,她才伸出颤抖的手臂,从后面抱住了父亲瘦削的肩膀。
老夏惊得一颤,回头看见女儿泪流满面的脸。
“爸……别写了……我们都不写了……”女儿的声音哽咽得不成样子。
“是爸没用……爸连材料都写不好了……”老夏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不!”夏夏用力摇头,泣不成声,“是我错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是我把你逼成了这样……”
她把脸深深埋进父亲的后背。那一刻,横亘在父女之间数月的误解与隔阂,土崩瓦解。窗外,城市的运转从未停歇。但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有一种比疲惫更强大、比形式更真实的东西,在无声地流淌,那是牺牲,也是理解,是麻木生活中紧紧相拥的温暖。
第二天,老夏难得地睡到了天亮。阳光洒进房间时,他感到胸口沉甸甸的。睁开眼,发现女儿不知何时趴在他的床边睡着了,额头紧紧贴着他的胸口,就像小时候一样。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痕,但睡颜却无比安宁。
老夏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知道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洪流,永远地改变了,但有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