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95贴子:113,562
  • 0回复贴,共1

《杜甫传》:真正强大的人,在默默修炼这三种能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我们聊聊杜甫。
提起他,你脑海里最先闪过的什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还是语文课本里那个愁眉苦脸的形象?
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宿命论”,认为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人要么天赋异禀,要么机遇垂青,所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读完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你会发现被人们敬仰了千年的“诗圣”,其实是一个活得很认真,又很辛苦的人。
在长安城里,他为了谋个小官,跑断了腿,也受尽了白眼。在战乱的时候,他听到家乡的音讯,泪如泉涌。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漂泊在一条小船上,还惦记着家国天下。
他这一辈子,好像一直在错过,一直失去,但这个命运多舛的人,又成了我们许多中国人内心的图腾。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境遇没有压垮他的脊梁;泪水没有阻隔他的脚步。
他用一生,在默默修炼这三种处事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把自己“变小”
杜甫也曾经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写下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命运好像总是在和他开着玩笑。
科考,三次全部都落榜;求官,又受尽了白眼。
遇到这样的情景,许多人早就变得愤世嫉俗,四处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了。
但是杜甫没有,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道路。
就像一片海,最小的单位是一滴水。
杜甫就把自己放低成了这样一滴水,“钻”进了长安城里,也“钻”进了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里。
所以,他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看到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自己都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确,当一个人不再盯着自己的“不得志”,他的心就会变得宽广起来。
平常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过得很苦。
工作没有什么起色,感情好像也不那么融洽,空有一身本事,却干不了多少实事。
所以抱怨、焦虑、躺平。
但如果有一天,你从自己的情绪里走出来一会,到医院的ICU病房门口,在肃穆的公墓区里。
你就会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难得多的人。
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苦,在生离死别面前,就只是一点“擦伤”。
第二种能力:把日子“过厚”
杜甫的一生几乎都“漂泊”在路上。从长安,到成都,再到夔州,他住的房子,不是租的,就是自己搭的草堂。
至于一日三餐就更无从谈及,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
他的生活,就像一张纸一样“薄”。但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把这样“寡淡”的日子,也活成一片土地的厚度。
在成都的时候,他曾亲手种下过几棵桃树。春天的时候,他会开心地写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有朋自远方来”,哪怕自己穷得叮当响,也会把最后一点米拿出来,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看到邻居家的老翁翻墙来偷他种的枣子,他也不生气,还饶有兴致地写下:“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倒载。”那意思是说,我干脆就给你专门开个门,方便你下次再来。
你看,我们缺少的,不是在宏大篇章里的激情昂扬。反而就是在苦难里,还能看见美和乐趣。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生,但可以用“顶配”的胸怀。
我们不能祈求生活的厚待,但我们却可以让它丰饶起来。
认认真真去做一顿饭;安安静静去读完一本书;放下手机,全身心陪伴孩子一个下午。
别看这些都像是“无用”之事,但生活啊,它恰恰就是因为这些细节,才慢慢变得厚实和丰盈。
第三种能力:把时间“拉长”
用现在话说,李白就是一个能“活在当下”的人。
得意的时候,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失落的时候,他“举杯消愁愁更愁”。
他的人生就像一朵烟花,绚烂又短暂。
杜甫不一样。他更像是活在“历史”里的一个人。
在他眼睛里,看到的是生活的千姿百态,是百姓的含辛茹苦,是妻儿的生离死别。
写“国破山河在”的时候,他仿佛能预见后来人读到这里会发出一声叹息。
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时候,他好像已经看到了后世对孔明先生的惋惜和追忆。
也许,当一个人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看的时候,眼前的这些过不去的“坎”,又算得了什么呢?
过去,总会过去,这前提,是你得愿意。
写在最后:
杜甫没有李白的天赋异禀,也没有王维的家境殷实。
他就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用双脚行走在充满泥泞的路上。没有依靠,也没有退路。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真实、更加可亲,更加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缅怀。
致敬,每一个负重前行的普通人。


IP属地:北京1楼2025-09-22 08: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