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53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后段开始,一直到距今42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前期,随着东方文化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大汶口人开始了向西方中原地区长达千年左右的迁徙和扩张。黄河中游与下游、中原与海岱地区的早期文明是在交互作用中演进的,其族共同体既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既有由一方迁徙到另一方而呈现出“嵌入式”的融合,也有经过战争冲撞或兼并而发生的融合。无论哪种方式的融合,都不是单向同化而每每是相互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陶器、生业、聚落与社会组织等文化面貌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龙山化不仅是早期中国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史前文化事件,而且是随着仰韶文化的解体首先出现的,开始走向复杂与分化乃至冲突的文明化进程的标志,使整个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全国除山东地区以外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与龙山文化时代相近、文化面貌相似或有联系的文化遗存,并大多都曾经被命名为以省称开头的“某省龙山文化”,如河南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良渚遗址曾经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杭州湾类型”、“浙江龙山文化”。
.
1981年,严文明先生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即《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文章指出:“现在人们所说的龙山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复合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具有自己的特征、文化传统和分布领域的考古学文化……但绝不能因此而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有任何的忽视。因此我还是主张应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并且建议称之为龙山时代。”严文明先生的这一主张很快被学术界接受。
.
可见,大汶口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具有革命性,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有研究者通过大范围的比对研究指出,大汶口晚期的扩张影响的范围涉及到良渚、石家河和中原地区,自此启动的中原地区的“龙山化”过程实则为“大汶口化”过程。(《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张海、赵晓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北方高原部分大型遗址分布示意图:1.石峁 2.芦山峁 3.后城咀 4.白崖沟 5.碧村 6.府谷寨山 7.陶寺
.
仰韶文化首先兴起于黄土地区南部的河谷盆地,然后不断地向北面和西北面的高原山地传播扩散,整个黄河流域主要就是黄土高原的仰韶文化与黄河下游平原丘陵地带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并存的格局。随着逐渐发达起来的大汶口中晚期文化向中原的持续扩张和冲击,加上自身的发展变化,陕晋豫邻境地区兴起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结束了仰韶时代,以陶鼎、斝、釜灶等炊器的流行为标志,开启了大中原区的龙山时代。
.
黄土高原地带的“大仰韶文化”,在漫长的存续时间里,始终以尖底瓶和各种盆、钵、罐为基本陶器组合。在不断西进的大汶口文化的冲击下,后续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仰韶文化传统,新出现斝这种空三足器,流行鼎、斝、釜灶为组合的炊器,且尖底瓶演变为平底瓶(也称喇叭口折肩罐),其他盆、钵、罐类陶器也有相应的变化,种类增多。该文化兴起于陕晋豫邻境地区(包括晋南豫西和陕西关中东部等相邻地区),然后很快向周边传播扩散,其中往西沿渭河流域(包括支流)、往北沿汾河流域传播最远,影响最大。以斝的出现为标志,加上相应的变化,北方高原开启了龙山时代。(《 从芦山峁到石峁——北方高原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 》作者: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


石峁文化的三足器造型风格,基本源自大汶口文化,未见良渚因素。


牙璋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神奇的文物,最早出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龙山文化,后来成为夏王朝的建国礼器。基于牙璋怪异的形制和广泛的存在,很多专家长期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研究牙璋,一般认为牙璋的物理形态也不断变形,但基本要素和结构并未改变,本质上还是一颗獠牙。依据《周礼》之《春官》和《考古记》等早期文献记载,将其定名为牙璋:“首似刀两旁无刃……独有旁出之牙,故曰牙璋”。但是,良渚文化至今还没有发现过一件牙璋。

石峁遗址 兽面纹石雕,明显是源自山东龙山文化,却与良渚神人兽面纹

大汶口文化彩陶盂形罐上的变体兽面纹,出现的时间较早,可能是龙山文化兽面纹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像的前身,也是后来被称作饕餮纹的祖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