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蜀粉在现实生活中三观和道德感其实也很正,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成为道德完人,于是需要找一个“道德圣人”作为寄托。恰好,《三国演义》作为国民级文学作品,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道德符号——仁德、忠义、爱民。
于是,这些粉丝很自然地把自己的道德理想投射到了刘备身上。通过维护刘备,他们间接证明了自己的道德立场,获得了一种“我是有道德的人”的自我满足感和群体归属感。
为了维持刘备“道德圣人”的纯粹性,他们就必须将他的对手彻底反派化:曹操被简化为“屠城”的标签,他的政治、军事、文学成就被选择性忽略。孙权被简化为“孙十万”和“背刺盟友”的标签,他在开发江南、建立稳固政权方面的贡献被抹杀。甚至刘璋也要被描绘成“暗弱无能”的坏人,以此来正当化刘备夺取益州的行为,避免其道德光环出现瑕疵。
久而久之,这种心理需求就在网络上演变成了饭圈化:不能接受对刘备的任何批评,也不能接受对曹、孙的任何客观评价。历史讨论不再是基于事实,而是变成了维护自身道德认同的“立场战争”。
于是,这些粉丝很自然地把自己的道德理想投射到了刘备身上。通过维护刘备,他们间接证明了自己的道德立场,获得了一种“我是有道德的人”的自我满足感和群体归属感。
为了维持刘备“道德圣人”的纯粹性,他们就必须将他的对手彻底反派化:曹操被简化为“屠城”的标签,他的政治、军事、文学成就被选择性忽略。孙权被简化为“孙十万”和“背刺盟友”的标签,他在开发江南、建立稳固政权方面的贡献被抹杀。甚至刘璋也要被描绘成“暗弱无能”的坏人,以此来正当化刘备夺取益州的行为,避免其道德光环出现瑕疵。
久而久之,这种心理需求就在网络上演变成了饭圈化:不能接受对刘备的任何批评,也不能接受对曹、孙的任何客观评价。历史讨论不再是基于事实,而是变成了维护自身道德认同的“立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