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其核心治国理念“驭民术”通过系统性控制手段实现国家集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驭民五术的核心逻辑弱民主张“民强国弱,民弱国强”,通过收缴兵器、限制民间力量削弱民众反抗能力,使国家权力绝对集中。商鞅认为只有民众处于弱势状态,才能成为国家机器的有效工具。愚民禁止民众学习知识(“民不贵学则愚”),限制思想自由,使其“朴实忠厚”便于统治。通过法律强制民众务农,切断其他谋生途径,形成单一化的社会结构。疲民以高强度劳动消耗民众精力,如耕作时要求“眼不乱看、耳不乱听、口不乱说”,使其无暇思考反抗。辱民通过严刑峻法(如牛瘦受罚)摧毁民众尊严,使其“无自尊自信”,形成对权力的绝对服从。商鞅认为“辱则贵爵,弱则尊官”,羞辱能强化民众对官府的依附。贫民控制民众财富至温饱线,通过通货膨胀、高赋税等手段防止积累余财,使其“人穷志短”而依赖国家赏赐。二、延伸控制手段虐民:鼓励相互检举制造恐惧,利用人性弱点(贪赏畏刑)驱使民众效命疆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削弱贵族,君主通过“势”(绝对权威)和“术”(权谋)实现独裁。三、历史影响这些策略被后世统治者外儒内法地继承,形成“贫然后富,虐然后治”的循环。司马迁评价商鞅“天资刻薄”,其思想虽助秦强盛,但也成为“制度之恶”的源头。需注意,“驭民五术”的提法在古籍中无直接记载,但《商君书》原文(如《弱民》《垦令》篇)确实包含相关思想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