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388贴子:355,593
  • 14回复贴,共1


近思去岁所发“《传习录》摘抄汇义”之帖,偏于立志穷理,而于尽性立命尚未究竟。世之务内遗外者,皆囿于管窥之见,而弃真实之功。诚如徐爱所言:“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岂知牝牡骊黄虽好,若无千里行,终不堪大用。盖人伦日用乃儒家道场,当立足于此间,恒持仁义以行良知,未有持而不行,而谓为圣学者也。故予不耻以粗鄙之言重而申之,以浅陋之见引而正之。愿仁人志士皆能为善去恶,借假修真,将性立命,不负此生。

我们知道,王阳明四句教的教法,不止一种。其一是适合利根人,生知安行者,只须从本源悟入即可。其二是适合顿根人,困知勉行者,须从格物致知,循阶而上。其三是适合半利半顿,学知利行者,须在格物致知的同时亦从本源上悟入,渐修渐悟,上下贯通,互相取益。因此,我们须要对症下药,否则偏知偏行,病非但不去,反更盛。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是利根之人,所以只去悟本源其效必然有限,格物致知才是法简单效宏且必不可少的。
以上四句教的部分内容出自《天泉证道记》,该文由天泉证道的实际参与者之一,王龙溪所作。我们都知道王龙溪是王阳明的高弟,却很少有人知道,王龙溪的众多弟子当中,出了一个在后世名气极大的人物,他叫袁黄,或许还觉得陌生,但说他的另一个名称叫袁了凡,估计大部分人就都知道了。没错,他就是《了凡四训》的作者,其一生拜师多人,所遇高人尤多。这样一位有见识的人,所著之书自然是非同凡响。
了凡先生的一生是为善去恶的典范,通过对功过格实操体验的记述,将源于儒家一脉的格物致知法门,流布于世间,功劳之大,堪比其师祖王阳明。格物致知本意乃是格除物欲之累,使良知达于行动。而其中最直捷的方法,就是为善去恶,即操持功过格。很多人都知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却鲜少有人知道“命可改,运可转”,纵然知道亦是不信。不管信与否,修身立命之学已尽在此中矣,信之者,行之者自会有所得。
可叹世上汲汲于名利之徒,尚不知名利其实强求不来,名利只是人格建立过程中的附属品罢了。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人生的所有境遇,都是自身选择的结果,所以无须怨天尤人。古语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可悲今日,许多原本善良之人却反过来要向恶人学习其不折手段,就为了那几两纹银,不惜用“性命”换苟且,何其颠倒乃尔,当真是无知者无畏,社会风气皆由此败坏。殊不知人格若未建立,即便所求一时侥幸得到,也终将失去。
建立人格便是儒家所说的“慎独”。慎独就是要时刻谨慎,以防受到外物影响,始终保持独立人格。人格独立者方能避免流于世俗,行趋畜类,成为乌合之众。人格独立者,都有着一套完善理论,即天理;有着一套行事准则,即良知;有着一个崇高信仰,即道德。独立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独立是当你处于污泥中还能保持洁白纯净,当你处于逆境时还能保持积极乐观,当你处于顺境时还能坚守谨慎谦逊。这才是人格魅力的自由体现,也唯有如此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才堪上天降大任于斯。


IP属地:浙江1楼2025-09-08 09:44回复

    圣学之事,徒唱高调毫无意义,实修实证才是根本。我不是利根人,曾经却专做利根人的事情,算是一路走着弯路过来,也有过“终日修省,若持盈器,旬月有得,所得乃悬空之静,未经锻炼,只是泥坯,却以为道在是。”的经历。事实上天泉证道时阳明三人也只探讨了利根和非利根这两种情况,所以我对于阳明四句教三种教法的总结,是在结合了孔儒之道和自身实际体会后再细化的。对于立志,穷理,尽性,至命,先要搞明白圣人对每个词语立言的目的,各自代表对应什么,然后再说怎么将他们结合起来,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否则看似挺明白,实际终不明白。怎么搞明白,学而时习方能明白。如今我也只稍明个别字词而已,对于格物的理法还算有些许把握。格物是基础,只说格物自然没有问题,至于其他我还没有体会明白的,说说也容易,但说些自己都还完全没体会的,也无法给出大家实际方法的东西,我内心就会过意不去。所以我一贯秉持既然要说就要让人也能有所得,能有助于人,否则就不去说,尽量少做那些空耗岁月的事情。实际的东西其实都很简单,很容易懂,却少有人愿意去做,经历还没到达这个层次也正常,所以放在这迟早会有用的人。


    IP属地:浙江2楼2025-09-09 10:24
    收起回复
      2025-11-20 15:05: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创《迏学》语录:
      知行合一没头没尾!
      悟迏合一有始有终!
      用“悟迏合一”的灵魂高效指导“知行合一”的肉身才能“苦悟知行迏”,做出达→逹→龖→龘→迏的人与自然共迏态之迏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9-09 16:16
      回复

        我在此申明,所谓行比知重要的行,是知在行先的行,与那些不知而行,离知而行者,绝无半点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思维的客观真理性,虽然在无法判断时,可交由实践来检验。但事实上,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思维的客观真理性,是必须得永久保持且先于实践而存在和做判断的,否则实践结果就如同上帝掷骰子一般,命运将不受自己掌控。譬如战争时期的思维决策,一旦错误结果就是毁灭性的,哪里还有重来的机会。像今天在状态,明天就不在状态的事情,那是过家家。所以要明白,不在状态命运就失去掌控,修习心学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才成。因此需要人时刻谨慎,是真理则行且必须行,非真理则知且必须知,知非则不行,不行即行,如此才是知行合一。总而言之,我们不要去掷骰子,要致良知。


        IP属地:浙江4楼2025-10-10 15:25
        回复

          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教导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便须三思而后行,先想清楚前因后果,再考虑要不要做。然而现代西方那套却并非如此,倡导什么有思即行,实在是误人子弟。后学听信其言,以为缩短反射弧,就能纠正行懒之弊,殊不知陷入妄行之地。遍观世间百工万业,但凡初学,未有入手即求快的。快自慢来,熟能生巧,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这些个道理,身为中国人得懂,否则错把结果当成方法,把鸡汤视为圣学,还日日奉行,岂非那啥。故切莫行岔,白了少年头。


          IP属地:浙江5楼2025-10-14 16:48
          回复

            毛圣人曾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事实上,人心中的恶就是那只欺软怕硬的纸老虎。平时当事情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被事情裹挟着去做善要做的事,此时的恶往往正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没有恶这个反动派的影响,行动力瞬间恢复。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孤军奋战,要没事给自己找个事,立个志,恶其实最怕这种会来事,会折腾,不安分,不躺平,时刻想着要推翻恶的统治,革了恶的命的人。立志就好比是拉起一支队伍,然后不断加强善这方的力量,只有善的队伍日益壮大,恶才会本性流露跪地求饶。此外我们还要时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恶这个反动派非常擅于伪装,常以清君侧之类的名义,让善良的你在不知觉间屈从,达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险恶用心。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什么是“格物”没有,格物并非格什么万事万物,也不管什么内还是外。说白了,格物就是要由内而外全方位地闹革命,要真刀真枪的干,要见血,不然如何改天换地,如何成圣为王,如何修身立命。在革命这条道路上,适合拥有远大理想抱负,吃苦耐劳精神,敢于反抗斗争和勇于牺牲奉献的同志加入。同志们,不管你曾经是不是一名军人,自你立志做圣贤的那刻起,就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一名致力于为善去恶革命和身心解放事业的革命者。以毛圣人的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心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


            IP属地:浙江6楼2025-10-15 16:30
            回复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摘自《实践论》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认识良知,就得跟良知接触。跟良知如何才能接触呢?首先要谨慎交友,不跟心术不正的人交往。孔子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因此,要知道一个人啥样,看他朋友就行了。其次,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所做所为,究竟善多,还是恶多?为善去恶这个格物法门就非常实用的,它能够不断让人与良知产生亲密接触,能够不断缩短人与良知之间的距离。最后一个就是读书了,想要跟良知接触,就去诵读圣贤经典,可作为早晚课,像《大学中庸》、《传习录》、《了凡四训》等等都是好书。若能长期这样生活实践在良知的环境中两三年,对良知的认知,将超越全国百分之98%的人。


              IP属地:浙江7楼2025-10-17 17:11
              回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摘自《实践论》
                确实,常人的良知是不完全的,要经由实践才能纠正其不完全性。换言之,不完全的良知就是假,如果不用于实践,便无法补充完全,而完全性的良知是真。所以这种通过不完全的良知去实践并获得完全性良知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借假修真。
                韶华易逝,知行常分。
                格其非心,至善可成。
                本具天真,何须求人。
                但行德业,涵养精神。
                为善去恶,借假修真。
                将性立命,不负此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10-19 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