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近思去岁所发“《传习录》摘抄汇义”之帖,偏于立志穷理,而于尽性立命尚未究竟。世之务内遗外者,皆囿于管窥之见,而弃真实之功。诚如徐爱所言:“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岂知牝牡骊黄虽好,若无千里行,终不堪大用。盖人伦日用乃儒家道场,当立足于此间,恒持仁义以行良知,未有持而不行,而谓为圣学者也。故予不耻以粗鄙之言重而申之,以浅陋之见引而正之。愿仁人志士皆能为善去恶,借假修真,将性立命,不负此生。
正
我们知道,王阳明四句教的教法,不止一种。其一是适合利根人,生知安行者,只须从本源悟入即可。其二是适合顿根人,困知勉行者,须从格物致知,循阶而上。其三是适合半利半顿,学知利行者,须在格物致知的同时亦从本源上悟入,渐修渐悟,上下贯通,互相取益。因此,我们须要对症下药,否则偏知偏行,病非但不去,反更盛。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是利根之人,所以只去悟本源其效必然有限,格物致知才是法简单效宏且必不可少的。
以上四句教的部分内容出自《天泉证道记》,该文由天泉证道的实际参与者之一,王龙溪所作。我们都知道王龙溪是王阳明的高弟,却很少有人知道,王龙溪的众多弟子当中,出了一个在后世名气极大的人物,他叫袁黄,或许还觉得陌生,但说他的另一个名称叫袁了凡,估计大部分人就都知道了。没错,他就是《了凡四训》的作者,其一生拜师多人,所遇高人尤多。这样一位有见识的人,所著之书自然是非同凡响。
了凡先生的一生是为善去恶的典范,通过对功过格实操体验的记述,将源于儒家一脉的格物致知法门,流布于世间,功劳之大,堪比其师祖王阳明。格物致知本意乃是格除物欲之累,使良知达于行动。而其中最直捷的方法,就是为善去恶,即操持功过格。很多人都知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话,却鲜少有人知道“命可改,运可转”,纵然知道亦是不信。不管信与否,修身立命之学已尽在此中矣,信之者,行之者自会有所得。
可叹世上汲汲于名利之徒,尚不知名利其实强求不来,名利只是人格建立过程中的附属品罢了。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人生的所有境遇,都是自身选择的结果,所以无须怨天尤人。古语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可悲今日,许多原本善良之人却反过来要向恶人学习其不折手段,就为了那几两纹银,不惜用“性命”换苟且,何其颠倒乃尔,当真是无知者无畏,社会风气皆由此败坏。殊不知人格若未建立,即便所求一时侥幸得到,也终将失去。
建立人格便是儒家所说的“慎独”。慎独就是要时刻谨慎,以防受到外物影响,始终保持独立人格。人格独立者方能避免流于世俗,行趋畜类,成为乌合之众。人格独立者,都有着一套完善理论,即天理;有着一套行事准则,即良知;有着一个崇高信仰,即道德。独立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独立是当你处于污泥中还能保持洁白纯净,当你处于逆境时还能保持积极乐观,当你处于顺境时还能坚守谨慎谦逊。这才是人格魅力的自由体现,也唯有如此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才堪上天降大任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