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总来得看,如果展望二十一世纪,展望现在新的千年,我们应该可以感到乐观。因为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还有一个相当大的技术差距,我们只要认准这个方向,靠引进技术的方式,我们应该至少可以维持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市场)。这个过程当中有不少问题,但是我们知道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而且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社会是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在走,那对我们年轻人真是大好机会呀!因为社会有问题,所以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可以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最后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对这个社会可以有贡献,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未来有大好的希望感到高兴。谢谢!
主持人:好,下面的发言机会留给了网友和现场观众。
观众:林老师,您好,前段时间我们受北京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指派,对北京市普通居民做一个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居民对我们问到一个问题:你对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估计,并且对您个人的家庭未来的生活有何估计?相当部分居民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持一种悲观的态度。那么有一部分居民可能要看这个节目,我就想请问林老师你想对他们这些下岗,或者即将面临下岗的观众说些什么呢?
林毅夫:我想说,前面谈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有一部分就是要减少冗员,那么冗员当中有些就要面临重新就业。
我知道,面对不稳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他的不稳定到底是一个短期的不稳定,还是一个长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大靠我们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怎么样。如果说经济发展按照我提出的那个模式来发展,我们是按照引进技术、按照我们比较优势来发展,我们现在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比较便宜。假如说我们经济发展是做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或是产品为主的话,那么这样的发展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那些下岗的工人很快就能够重新找到就业。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他这种过渡期就会减少,非常短,他重新找到就业以后,这个工作,他的工资,他的发展前景会比过去更好。因为他过去留在国有企业里面,国有企业如果没有竞争力的话,那么即使拿到工资,看到的是一个不断衰败、负债累累的产业,这种状况之下,即使你就业,心情也不好。
如果说你到了一个产业里面,发现这个产业,这个产品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这个企业不断在发展,那心情就好。那我想你上次做这个调查,正好就是我们国家在解决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三年转亏为盈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所以就让一部分工人下岗,那么这部分下岗工人由于当前状况,一时还没有找到就业,所以心情当然会比较悲观。我想我们作为学者,一般看问题会比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看得更宽一点,更远一点,我们能看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也知道整个社会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同时我们也想推动社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只要这个社会能够真正大家齐心协力推动这个社会往我刚刚所讲的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发展的话,我们也为你刚刚讲到做调查那些现在感到非常悲观、非常失望的人找到一条出路。
主持人:咱们看一下来自河南的一位网友,他的一个提问,他说1999年8月份的时候,林教授在一篇文章《新农村运动与内需》中呼吁,说庞大的农村市场缺口问题的重心在于电,电视信号、自来水严重匮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和电气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对启动经济将很快发生作用。他们问的问题是这样的,这是一件大好事,积善积德,但您不认为这是一个天方夜谭吗?
林毅夫:这是形势逼人强的问题。因为我刚刚谈的是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所以没有谈这一两年中国的经济是怎么样。这一两年中国的经济,经济上面有所谓通货紧缩的问题,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物价不断下降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供给大于需求,当整个生产能力大于实际需求话,经济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为你生产能力过剩以后,就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就下降了。而且一个产业、一个企业里面如果有全面的生产能力过剩的话,一般企业开工的状况不好,企业盈利的状况不好,在这种状况之下,就业增加的也不多,这样下来工资也没有增长的前景,企业还可能面临破产的压力。这种状况之下的话,消费者消费的意愿就不高。所以我想说,如果我们能在农村地区来一场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基本的生活,供水、供电、供电视信号,道路这些状况都改变的话,在目前的这种生活水平之下,农村就会有很高的需求可以爆发出来,可以把我们现在相当大一部分的生产能力都消化掉,而且这样的投资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在农村里面的投资,尤其是在农村里面创造就业,在农民里面创造收入,所以一方面是增加他的需求,二方面是增加他的收入,增加他的供给。这个我是解决当前我们通货紧缩困境最好的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