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这篇策文虽然张仪是典型的穿越,但是我认为其内容却是符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关于这4次秦赵交战,我认为依次是:
1.公元前234年,
桓齮在平阳斩杀扈辄所部十万人。
“十三 桓齮击平阳,杀赵扈辄,斩首十万”《六国年表》
这是所谓在河漳的第一战。平阳就在漳水附近,虽然此战赵军被斩杀了十万人,但是保住了平阳,秦军并没有继续进兵攻打附近的邯郸,而平阳在第二年才被攻克,所以这一战,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还算是防御住了秦军,所以被认为是赵军战胜了秦军。
2.公元前233年
李牧一破秦军的肥之战。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赵世家》
因为肥在番吾附近,所以此战就是所谓的番吾第一战。
3.公元前232年
李牧二破秦军的番吾之战。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赵世家》
这就是在番吾的第二战。这个一目了然,不解释。
4.公元前232年
李牧在邯郸附近抵抗秦军和韩魏军的作战。
“十五 兴军至邺。”《六国年表》
“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战就是在河漳的第二战,邺城就在漳水附近,李牧再此挡住了秦和韩魏的进攻,保住了邯郸,所以这也被算成赵军的胜利。
由上,我们得找到了这篇策文中提到的秦赵四战,至于文中提到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仅仅前面提到的在河漳的第一战,赵军就被杀了10万,这些在加上后面的三战,说赵军亡卒数十万,并不夸张,“邯郸仅存”更是当时赵国严峻情况的真实写照,而且后面还写道四战之后,“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也可以在史料中找到记载。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战国策 秦策五》
这是战国策中司空马的那篇,赵王迁说的话,说这话不久之后,赵国就亡了,可见赵国献河间十二县的时间就在前面说道的秦赵几次大战之后。
我的分析应该有很多错误,希望大家多指教。
这篇策文虽然张仪是典型的穿越,但是我认为其内容却是符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关于这4次秦赵交战,我认为依次是:
1.公元前234年,
桓齮在平阳斩杀扈辄所部十万人。
“十三 桓齮击平阳,杀赵扈辄,斩首十万”《六国年表》
这是所谓在河漳的第一战。平阳就在漳水附近,虽然此战赵军被斩杀了十万人,但是保住了平阳,秦军并没有继续进兵攻打附近的邯郸,而平阳在第二年才被攻克,所以这一战,赵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还算是防御住了秦军,所以被认为是赵军战胜了秦军。
2.公元前233年
李牧一破秦军的肥之战。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赵世家》
因为肥在番吾附近,所以此战就是所谓的番吾第一战。
3.公元前232年
李牧二破秦军的番吾之战。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赵世家》
这就是在番吾的第二战。这个一目了然,不解释。
4.公元前232年
李牧在邯郸附近抵抗秦军和韩魏军的作战。
“十五 兴军至邺。”《六国年表》
“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战就是在河漳的第二战,邺城就在漳水附近,李牧再此挡住了秦和韩魏的进攻,保住了邯郸,所以这也被算成赵军的胜利。
由上,我们得找到了这篇策文中提到的秦赵四战,至于文中提到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仅仅前面提到的在河漳的第一战,赵军就被杀了10万,这些在加上后面的三战,说赵军亡卒数十万,并不夸张,“邯郸仅存”更是当时赵国严峻情况的真实写照,而且后面还写道四战之后,“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也可以在史料中找到记载。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战国策 秦策五》
这是战国策中司空马的那篇,赵王迁说的话,说这话不久之后,赵国就亡了,可见赵国献河间十二县的时间就在前面说道的秦赵几次大战之后。
我的分析应该有很多错误,希望大家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