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北方边疆的古代遗址(距今2000年至5000年)的男性Y染色体:C2a-L1373、C2b-F1076(F845)、N1a2a-F1101(姬周王族上游类型)、N1a1a-M178(M46)、O2a2b1a1a-M117、Q1a1a-M120,均属北方游牧人群或者半农半牧人群,曾经被称为鬼方、土方、羌、狄。


石峁古城外城东门遗址周围,总共发现六处集中埋葬人头骨的遗迹,被称为“头骨坑”。目前,对头骨进行提取后,复原展示了三座头骨坑,分布于外瓮城外侧(K1)、门道入口处(K2)、北端城墙的基础之下(K5)。其中,K1埋葬24具头骨、K2埋葬24具头骨、K5埋葬16具头骨。

此表中的O-YP4864、O-F2137、O-F438、O-Z25921、O-M117均属O2a2b1a1-M117/F8,共有四例;C-CTS10923一例,属于C2b1b-F845支系;C2b1a2b-CTS3385一例;C2a-L1373两例。

这一系列祭祀坑表明,外城东门确实是为了朝向夏至日出方位角,表达对主管天、太阳和夏至的天神地祗的崇拜而营建的。而精准的朝向和规整的形制反过来证明了石峁巫觋已经完全掌握了立竿测影的系统测量方法,也掌握了利用立竿测影建立营建都城、宗庙和宫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方法。
.
前两年,在石峁遗址(SM)祭祀灰坑(K4)提取到了一例DNA样本,最终确认为Y染色体N1a2a1a1-CTS2959,属姬周王族上游类型,其母系为A-a1。该样本SM-K4-1是石峁皇城台东门外的4号头骨人殉祭祀灰坑发现的,不在皇城台范围内。该样本是一个人殉样本,并且身首异处,只留下头骨,大概率是石峁人群在战场上俘获的战俘。这些坑里只有人头,该样本是十六个人头之一,而且表面有燎祭的痕迹,就是说被砍下脑袋用于焚烧和祭祀。
.
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完整城防体系,在祭坛周边,分布数座“活土坑。石峁遗址的建造是为了抗击北狄,但又深受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石峁古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被遗弃,背后可能有北狄的因素。从此之后,部分北狄南下,到达泾水一带,他们就是周人的祖先。这些考古事实,大体符合姬周祖先自传:不窋到古公亶父共十代均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更多的苦难,最终成功入主中原,决心废除血腥残酷的人祭文化。